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

何為“文化強國”?從產業、人文專家到企業界人士,都有各自的解讀,但涉及文化產業,大家較為一致,那就是,光有文化產業的數字,一定不是“文化強國”最重要的標準。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文化強國的根本目標還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精髓還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最高價值訴求是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文化強國會有着諸多衡量標準,文化產業只是其中一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是需要情懷與改革創新的精神的,二者並不矛盾,在文化產業領域同樣有價值體現。” 魏鵬舉表示。

梳理最近幾十年文化產業的變遷和投資主體的輪換,可以發現,文化產業的發展跟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同時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文化產業是中國經濟的“微縮景觀”

“與能源、地產行業不同,作為精神產品,文化產業既要有不同細分文化賦予的內涵,還要做好服務。不是説誰投資幾個億,三五年就能立竿見影有所成效,有些需要十年左右的投資週期。”榆林文化旅遊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軍認為,文化產業並不好做,投資大、風險高、投資週期長。

這種屬性也決定了文化產業的原始積累,其實是中國經濟的“微縮景觀”。從不同時期的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可以看到當時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產業。

作為文化產業最早的探索者,電影自1993年開始市場化嘗試,並進入第一個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中,除了丁磊、陳天橋等互聯網、遊戲娛樂領域的富豪偶爾涉足外,漸漸風生水起的地產商成為文化產業的第一波助推者。

比如電影導演與地產商的捆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張藝謀,從1997年的《有話好好説》,到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不管是張藝謀商業電影的探索,還是藝術性的表達,地產商張偉平都曾扮演重要角色。

近些年被各地複製的西安“曲江模式”,最初也是地產商介入。一位熟悉此背景的人士告訴筆者,當時的管理者很清楚文化產業的獨特屬性,對於一些已經市場化的細分領域,政府可以出扶持政策,做引導基金,但不可能從財政撥出大筆資金進行投資建設,而是吸引地產等社會資本介入。

“管理者把遊戲規則做好,否則,誰也不會來。社會資本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城市管理能夠獲得什麼樣的發展?土地價值的升值與收益可以去滋養文化產業的成長,從而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以及培養消費理念與市場。就跟養孩子一樣,家長對於孩子教育上的投資,要的是未來幾十年之後的回饋。”上述人士告訴筆者。

“曲江模式”加之陝西文化資源、消費、人才培養、投資基金等方面的崛起,使得陝西數次進入“中國文化產業指數”、“中西部文化產業指數”等排行榜的前十名與前三名。

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地產商進軍文化產業的典型,還有萬達的王健林。緣於政策賦予的機遇,萬達集團2006年進入自有院線品牌時代。伴隨着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藉助地產優勢,迅速擴張的萬達院線與萬達電影成為萬達集團旗下重要的支柱產業,萬達院線一直穩坐中國院線老大的位置,收入一度佔據中國院線收入的半壁江山。

而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娛樂傳媒公司2009年的上市,以及《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等文件的發佈,引導熱錢湧入文化產業領域,享受政策紅利。

筆者2011年參加的某影視金融班,地產與能源型企業的負責人佔據三分之一,尤其是山西民營能源型企業的熱情最高。

有些富豪多是歷經山西2008、2009年的煤企重組,高價賣出民營企業的老闆們,無論是尋求自身發展還是財富積累後的精神訴求,嗅覺敏鋭的他們迅速投身到旅遊與影視行業。

2010年,山西首次進入“中國文化產業指數”排名前十。

遺憾的是,熱錢催熱了影視圈,但山西的富豪們沒有能再創出另一個《喬家大院》的輝煌。

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渡

殊途同歸,曾經的首富王健林不再孤獨。當他在締造“文化帝國”時,“軟實力”成為文化地產商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隨着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的興建,各地湧現的“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藝術表演劇場”“民營書店與博物館”等聚集區背後多是大型地產企業。

2019年,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文化地產產業全景圖譜》顯示,有超過1/3的百強房企進入到文旅地產,如碧桂園、恆大、融創中國、龍湖集團、綠地集團等,投資金額合計超過萬億元。

只是,“泡沫”還是來了。

2018年,王健林為過去的激進投資埋單,“高負債”的萬達集團開始混改,從“買買買”到“賣賣賣”;中國文化產業最活躍的電影產業進入到“重塑”階段,文化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的興建迴歸理性,開始整頓淘汰。

“文化產業正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目前處於過渡階段。”魏鵬舉説。

從某種角度而言,高速度的文化產業在泡沫中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積累。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文化產業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0年前三季度,這些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611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6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1229億元,增長21.9%。

值得關注的是,內容創作生產15855億元,增長4.1%;創意設計服務10276億元,增長9.0%。

這至少説明,以“人”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在一些細分領域已形成了產業鏈條。

尤其是電影、電視劇產業,從內容到播出平台到衍生品,基本是以“版權銷售”為核心,影視行業在整個文化產業中影響力較大,有21家影視相關上市公司;演出市場涵蓋了音樂、戲劇、舞蹈等多個藝術門類,雖然釋放出巨大商業價值,但在版權保護環節面臨一些挑戰,各自領域中的上市公司與品牌屈指可數。

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但在“文化+”新業態下,新一波互聯網巨頭成為泛娛樂加速整合者。近幾年富豪排行榜上,排名前十中,馬雲、李彥宏、馬化騰、劉強東、雷軍等近一半富豪涉足文化產業,各自在電影、電視、網絡綜藝、藝人經紀以及動漫遊戲等細分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投資佈局,即便去年春節,短視頻平台介入版權與內容生產領域,但還未撼動BAT三分天下、相互制衡的競爭格局。

再加之消費升級下的文化旅遊產業,各方都在碰撞,希望“融合創新”出超級IP的火花來,成為中國的“迪士尼”。

“這要求所有的參與者對文化產業還是要有一定情懷,並具有創新精神。”李軍認為,文化產業需要高成本的投入,需要社會資本的介入,但資本的目的只是去外地炒房、炒概念,還是讓家鄉變得更美,讓更多人看到每個地域的文化魅力?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北上廣佔據資源、人才、消費等優勢,其他各地都有各自的模式創新,對文化產業提出了不同的目標,但在向‘高質量’轉型中,投資者的熱情與情懷是一方面,政府管理者也應有所作為。”魏鵬舉認為,有些地方的目標很清晰,但有些地方很模糊,對支柱產業的發展還在“等靠要”,對需要長時間才見效的文化產業的創新,就更沒有積極性了。有些地方即便擁有好的文化資源,但綜合指數很難提升上去。

從整個文化產業發展來看,一切還只是開始。

按照“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未來十五年,文化體制改革會繼續深化,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也會完善,一批富有文化底藴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勢必會脱穎而出,對文化產業投資者來説,比拼的是企業家精神以及各自的視野與熱情。

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3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情懷,也要有創新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