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節假日專享理財產品性價比更高?購買還需看仔細
近年來,資管市場競爭激烈,銀行理財面臨較大轉型壓力,現在的銀行專享理財產品與普通產品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當前,各銀行處於淨值化轉型階段,新發固收產品難以配置收益較高的非標資產。但隨着轉型期結束、貨幣政策迴歸常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處於較為合理水平。
“每逢佳節買專享理財產品”,長期以來,很多投資者有這樣一個共識——認為與日常發售的普通產品相比,銀行在節假日推出的專享理財產品性價比會更高。事實果真如此嗎?
多位業內人士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每逢佳節就推出特定時期或特定客羣的專享理財產品,本質上也是借節造勢,通過推出專享理財產品及各種專項優惠,吸引廣大客户前來購買,以贏得更多新老客户。不過,由於近年來資管市場競爭激烈,銀行攬儲難度持續增加,且銀行理財自身也面臨較大轉型壓力,與過去年份相比,現在的銀行專享理財產品與普通產品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對於投資者來説,資金站崗損失就是其中之一。以最新的中秋國慶專享理財產品為例,根據普益標準統計,9月22日至9月28日,全國共發行了1377款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募集期為7天。相比之下,中秋國慶專享理財產品的募資時間更長。如某款理財產品,9月27日起售,10月10日起息,募集期為13天;另有幾款國慶中秋專屬理財產品募集期在13天至16天。由於中秋國慶專享理財產品大多為3個月至6個月的短期產品,募集期的拉長會降低實際收益率,給投資者帶來資金站崗損失。因而,這種情況下購買節假日專屬產品的性價比並不高。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挑選專享理財產品?
“投資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身風險偏好和投資期限的理財產品,切勿被營銷噱頭、較高收益所影響,盲目購買。其次要積極瞭解市場與監管,如當前階段正處於銀行轉型期,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應意識到未來淨值化產品為大勢所趨,理性看待銀行理財淨值化波動這一現象。”普益標準研究員黃曉旭表示,同時,投資者還應充分了解理財產品,學會通過閲讀產品合同,去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估值方法與投資邏輯,並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對於節日專享類理財產品,投資者需特別關注募集期和起息日期問題,儘量避免購買期限過短的理財產品而導致實際收益率被拉低。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今年多家銀行發行的節日專享理財產品可以看到,大部分產品的收益率並不高,且多為非保本產品。對此又該如何看待?
黃曉旭認為,當前,由於各銀行處於淨值化轉型階段,理財產品結構發生變化,新發固收產品難以配置收益較高的非標資產;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央行實施貨幣政策來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促進經濟平穩恢復,讓利率水平下行,因此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一段時間內可能繼續下行。“但隨着轉型期結束、經濟恢復、貨幣政策迴歸常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不會持續走低,而是處於較為合理的水平。”黃曉旭説。(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