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地方兩會釋放信號:強化環保產業發展,新能源車等成佈局熱點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地方兩會往往被看作新一年各地經濟工作的重要風向標。“十四五”開局之年,各級經濟方略和發展規劃更是備受關注。目前所有省份已召開地方兩會,多地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持續加碼綠色發展、做大做強環保產業的信號。不少省份明確提出發展綠色經濟,並勾勒出詳細“施工圖”,其中能源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成為地方佈局熱點。

多地定調加碼綠色發展

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控制碳排放”等成為各地實現生態環境水平邁上新台階的關鍵發力點。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仍是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上海表示2021年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同時強調“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啓動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雲南提出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打好三大保衞戰和“8個標誌性戰役”。

實現碳達峯也成為各地任務清單“標配”。福建提出,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支持廈門、南平等地率先達峯,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北京提出,加強細顆粒物、臭氧、温室氣體協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明確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上海提出,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天津提出,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峯和煤炭消費盡早達峯。

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也是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亮點。吉林提出,加強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全面構建綠色能源、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加快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重慶提出,推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推廣裝配式建築和新型建材;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鼓勵低碳出行,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廣西提出,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工廠20個以上,加快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技改。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董戰峯表示:“綠色、環保、低碳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在某種程度上,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各地應把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轉型作為重要任務,貫徹在整個‘十四五’發展過程中。”

新能源產業獲更大支持

生態環境部相關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國低碳產業的產值預計將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

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2021年地方產業呈現“有保有壓”局面,煤炭等傳統能源產業成為主要受限對象,而新能源產業則獲得更大支持。

以煤炭等傳統能源產業為主的省份積極謀求轉型。河南提出,推動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加快轉型,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興能源產業。山西提出,加快開發利用新能源,發展新能源儲能、能源裝備製造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和新型建材。安徽提出,擴大光伏、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00萬千瓦以上。

不少地方還提出綠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方向。海南提出,加快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高端食品加工等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海口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臨高金牌港綠色建築建材產業基地和海南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等建設。湖北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綠色建築、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建設。

董戰峯表示,“十四五”時期,結構調整將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心,政策重心進一步從污染治理末端的污染防治向污染治理前端的發展源頭調整,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育壯大綠色經濟方面,不少地方還提出財政金融支持舉措。例如,福建提出,創新碳交易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碳匯金融;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投資。

“結構調整也將成為生態環境政策體系調控的主要領域,尤其是要創新發揮好激勵引導類政策工具的作用。”董戰峯説,其中包括以非電重點行業超低排放補貼、水電價階梯激勵政策為主要抓手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調整,以補貼、電價改革為主要抓手推進能源節約利用與結構調整,以補貼、税收優惠激勵為抓手推進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以補貼、電價等激勵政策為重點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等。

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政策體系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於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換期。不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仍存在巨大壓力,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董戰峯建議,“十四五”期間應實施減污與減碳綜合防治,穩步有序推進地方二氧化碳排放梯次達峯;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深化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行動;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要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牽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表示,我國將落實減污降碳總要求,編制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2月1日起,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業內預測,2021年全國碳市場成交量或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試點交易總量的3倍。

此外,有關專家還建議完善生態環境治理的政策體系。董戰峯表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既要設定高標準形成倒逼的動力機制,也要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發展的能動機制。應加強引導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形成自然自覺的社會行為準則。

劉向東表示,要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治理體系,同時引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強化綠色發展市場化政策保障,完善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保障,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