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1日電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11月5日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文稱,鑑於中國的基本面,美國幾乎無法阻止(更不用説終止)中國的發展。美國試圖阻止中國崛起不僅會徒勞無功,而且會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文章説,美國曆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總統選舉結果將對美國政策的許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在一個問題上,兩黨似乎都達成了共識:有必要“阻止”中國崛起。
美國政府現在基本上認為,由於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中國獲得了“不公平”的經濟和技術收益。
但徹底的分析表明, 這種觀點充其量是一種誤導。中國成功的真正驅動力是民眾的高儲蓄率以及勞動力教育水平快速提升等因素。
中國的儲蓄率是美國和歐洲的兩倍多。這為中國提供了大量資源,用於投資技術。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提高教育質和量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資金。
中國的中學入學率已經完全趕上了西方。經合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測試表明,中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歐美學生強得多。
此外,在過去20年,高等教育——技術領導力的真正關鍵——也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中國現在的工程師數量是美國的兩倍多,同行評議的科學和工程出版物也超過了美國。中國在研發支出方面已經超過了歐盟。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應該會在未來10年趕上美國(一些人認為中國已經趕上了)。
文章認為,看看中國的基本面,美國幾乎無法阻止(更不用説終止)中國的進步。華為只是利用中國數百萬工程師開發新產品的企業中的一個例子。即使美國成功打壓了華為,在同樣的人才優勢推動下,更多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也註定會不斷湧現。
決定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的“雙循環”發展戰略完全符合上述基本原則。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自然會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新培養的工程師將掌握越來越多的技術。
相比之下,美國以與中國經濟“脱鈎”為開端的戰略,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可以肯定的是,“脱鈎”本身或許可行,但結果會適得其反。
貿易意味着雙向依賴。美國可能希望通過切斷美中貿易將自己從中國“解放”出來,但它將為這種“解放”付出高昂代價。將中國供應商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是對成本較高的生產商的一種隱性補貼。最終,雙邊貿易減少的效果就相當於對美國消費者徵收一種隱性税。
短期內,限制中國獲得美國的一些關鍵技術可能會有些影響,但不太可能顯著減緩中國的發展。未來10年,中國科技發展將部署的人力和財力資源規模之大,意味着無論有沒有美國,中國都將處於主導許多高科技行業的有利地位。
文章最後總結説,結論很明顯,下一屆美國政府應該接受中國經濟和技術的持續崛起。美國可能不喜歡中國超越美國的想法——這一里程碑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實現。但進一步阻止中國崛起的嘗試不僅是徒勞的,而且代價高昂。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