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經濟未來30年的關鍵是什麼?林毅夫這樣説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馬常豔)“如果中國人均GDP增速每年比美國只高1個百分點,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還要等70年,所以中國應該發展快一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近日在北大國發院第六屆國家發展論壇上這樣説。

  林毅夫認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了讓世界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到新的穩定格局,發展尤其是保持較快速度發展是第一要務,要充分利用中國在本階段擁有的發展潛力。

  他分析,目前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四分之一左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均GDP至少要達到美國的50%。

  在林毅夫看來,要從“四分之一”變成“50%”,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國發展速度要比美國快。

  那麼,中國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何時能達到美國的50%?根據林毅夫的計算,如果中國人均GDP增速每年比美國高2.5個百分點,那麼到2050年大概就可以達到美國的50%;如果高1.5個百分點,那麼要等到2070年;如果只高1個百分點,那麼還要等到2090年。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就不得不加快發展。

  林毅夫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角度分析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説,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兩個內涵: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提高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決定因素有兩個,即經濟體量和服務業佔比的提高。現代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很大,經濟體量越大國內循環比重就會越高;同時,服務業佔比越高也會使得國內循環比重加大。要擴大經濟體量與提高服務業佔比,就必須不斷提高收入水平。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提高收入水平,歸根結底要發展經濟。

  林毅夫認為,發展快的同時,還要保證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來發展,其中創新是基礎。中國在創新領域有很大潛力。目前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和產業、技術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代表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還有相當大的“後來者優勢”。

  他説,我國在2019年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美國的22.6%,與德國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韓國在1985年時和美國的差距處於同一水平,此後16年這三個國家利用與美國的差距所具有的“後來者優勢”,保持了年均9.4%、9.6%和9.0%的增長,扣除人口增長,由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所帶來的增長則分別達到8.6%、8.6%和8.1%的年均增長,即使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不增長,在2035年之前單純依靠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保持8%的增長潛力。

  “中國在未來發展中會面臨不少問題,但絕不能因為有問題就放慢速度。”林毅夫強調,從各國曆史經驗來看,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發展問題,發展快時有問題,發展慢時問題通常會更多、更難解決,但只有發展快的時候才可能創造更多資源、更具信心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