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銀華基金盃”新浪銀行理財師大賽,火熱報名中。即日起至9月7日,報名參賽將免費領取管清友、羅元裳、陳凱豐、簡七等多位大咖,總價值逾700元的精品課程禮包。【點擊領取】
文/黃妙 理邏
8月17日晚,公牛集團披露2020年半年報。
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1.87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7.35%;歸母淨利潤8.04億元,同比下降24.62%。另外,公司在報告中表示,新冠疫情對公司一季度業績衝擊較大,二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實現較快地恢復,2020年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27.29 億元,環比第一季度增長 97.78%。
對於公牛集團未來發展,海通證券仍持積極態度,認為公牛集團擁有極強的線下渠道優勢,公司新品的拓展也有望受益於現有轉換器/牆開的渠道,並通過終端網點的營銷、生產端的品控對公司新品品牌力形成正向反饋,從而不斷提高公司競爭力。
安信證券也表示:“公牛作為轉換器、牆開的龍頭,不斷深化渠道佈局,豐富各產線 SKU,有望在更多細分領域提升市佔率,實現長期穩定增長。”
半年報發出後的首個交易日,公牛集團股價開盤十分鐘內大跌2.01%,後續股價在波動中回升,截止收盤,股價上漲3.85%,資本市場整體而言做出了正面回應。
然而,公牛集團未來業績的增長依然面臨着重重阻力。
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產品同質化。公牛集團的主要產品為轉化器、牆壁開關插座,在2019年分別佔總營收的比例達50.33%、31.96%,是公司營收的最主要來源。然而,由於核心技術要求較低,行業門檻也較低。公牛集團董事長阮立平在今年6月的新生代企業家活動中也表示:“插座屬於控制比較簡單,內容創新較為侷限的產品。”正因如此,產品面臨着嚴重的同質化問題。
有消費者指出,某電商平台上的其他品牌的一些插座產品和公牛集團的區別不大,價格反而更低。廣發證券也認為,公牛生產的插座、牆壁開關等主要產品同質化程度高。
同質化的產品導致較低的品牌黏性,疊加產品的低價、高需求迫切度等特徵,使得消費者更願意線下就近購買。由此,公牛集團在線下營銷網絡中構築的較難複製的渠道優勢,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公司報告顯示,公牛集團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約 75 萬個五金渠道售點、近12萬個專業建材及燈飾渠道售點及18萬多個數碼配件渠道售點,並通過“配送訪銷”模式加強渠道深度。
但是,在疫情的催化下,消費者線上消費的習慣逐漸形成,慢慢地弱化了線下渠道的優勢,線上渠道的佈局也顯得更加重要。不過,公牛集團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線上銷售佔比不高,僅為10%。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我國牆壁開關插座行業從業企業規模存在較大差異、市場集中度較低。同時,以雷斯諾、西門子、松下為代表的知名外資品牌進入國內市場,可能通過其豐富的產品和功能搶佔市場份額。可見,公牛集團線上渠道不僅面臨着眾多國內中小企業的競爭,還有國外知名品牌的威脅,渠道變革並不容易。
不僅如此,從行業整體來看,插座市場已步入成熟期,未來發展空間不大,公司亟需開闢新產品線。有業內人士指出,插座已成為一種很常見的日出用品,未來即使能為公牛集團帶來穩定的利潤和現金流,也缺乏想象空間。實際上,近年來公牛集團也在致力於新品類的拓展。2014年,公司進入LED照明領域,並於2016年又開始數碼配件業務。為進一步實現產品升級,公牛還成立了智能研究院,專門從事智能家居等產品的研究。2018年3月,公牛集團在AWE展會上發佈具有手機App遠程控制功能的智立方USB插座。
而公牛集團新品拓展也同樣面臨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轉換器、牆壁開關插座等產品作為未來智能家居的重要控制入口,吸引了不少實力雄厚的互聯網企業進駐。早在2015年,小米就發佈了具有定時開關和遠程控制功能的智能插座。今年2月,小米還推出了增加支持用電量統計、漏電檢測功能的青米智能插座。雖然從目前來看,與深耕插座領域的公牛相比,小米的智能插座在價格、銷量等方面還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未來小米的研發技術優勢和智能家居生態鏈佈局對公牛集團的產品智能升級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
此外,公牛集團募集鉅額資金後又將大量資金暫時閒置,不禁使得投資者對資金募集額度的合理性和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產生懷疑。今年2月,公牛集團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為35.67億元,擬投資於牆壁開關插座等公司主要產品的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等建設項目。但昨日發佈的公牛集團募集資金實際使用情況公告顯示,IPO募集資金中,進行現金管理的閒置募集資金高達21億元,實際投入擴充產能的資金寥寥無幾。
主營業務實際投入乏力還體現在公司的分紅方案中。2019年,公司淨利潤為23.04億元,擬派發現金紅利總額就高達22.8億元。另外,招股書顯示,上市前三年,公牛集團累計分紅已高達33.4億元,其中阮氏家族獲得分紅就超過了30億元。
為何在上市前連續大手筆分紅,卻又在IPO時募集鉅額資金?又為何募集資金後卻將大量資金閒置,而非投入實際擴充產能?這其中的原因和隱含的風險,還需投資者細細思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陳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