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展為“十地十機構”,募集資金規模上限增至2600億元。引發理財市場各參與方關注。
銀保監會表示,“試點啓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市場反應積極,取得良好開局”。良好的開局令人欣喜,“試點擴展”入圍者應抓住機遇,加速養老理財在資產配置、產品設計等方面的深耕,贏得更多投資者掌聲,這也是“試點”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實際上,在銀行理財子公司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之前,險企就推出了個人税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等產品。但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規模較小、發展緩慢,深究其中原因,收益率缺乏足夠吸引力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低收益率又與資產配置邏輯有關。
目前,養老理財產品與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均採用“固收+”的資產配置策略,以首批試點的4只養老理財產品為例,其中,有3只的權益資產上限為20%,僅光大頤享陽光養老將上限調為40%。
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之所以採用“固收+”,與養老資金風險偏好低、資金積累期長、受政策約束多、制度設計存在障礙等因素有關。但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深受“固收+”模式弊端的掣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優質資產短缺。“固收+”策略下,養老理財產品勢必會高比例配置存款、國債、利率債等固收資產。但近年來固收資產一直存在優質資產荒,且險資等機構一直是固收資產的配置“大户”,養老理財的加入難免會加劇“資產荒”。
二是收益率穩健性有餘,但彈性不足。受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利率債、存款等低收益資產會降低養老理財產品收益率。此外,2015年以來標準化資產中的長期債券與短期債券間的收益率利差縮窄,甚至一度出現長短期利率倒掛現象,養老理財產品的配置難度不難想象。
三是初期的相對高收益或難以為繼。首批試點的4只產品風險等級為R2,封閉期為5年,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在“固收+”資產配置模式下,該收益水平已極具吸引力。此外,為搶佔客户流量,首批養老理財產品大幅降低了費率,且都不計提超額業績報酬和銷售手續費。高收益+低費率考驗着理財公司運營養老理財產品的持續性。
基於此,筆者建議,養老理財應適當降低固收資產的配置比例,審慎提高權益資產佔比,以增厚產品收益率,提升產品吸引力。
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上證指數累計漲幅不到10%的情況下,普通股票基金指數上漲了117%,年化收益率達19%。由此可見,在控制好風險水平的前提下,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佔比有利於增強產品吸引力。
當然,適當增強權益類資產配置佔比的前提是理財公司要有相應的投研能力。同時,正如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所説,試點理財公司應當引導形成長期穩定資金,探索跨週期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