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淨”潮有所好轉、銀行“大手筆”分紅 理財產品VS銀行股哪個更香?
2022年理財市場進入全面淨值時代,產品收益出現波動成為常態,淨值產品出現“負收益”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也讓不少投資者高呼“理財太難了,還不如買銀行股!”4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自多家理財子公司開啓自購模式後,理財產品“破淨”這一狀況有所緩解,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破淨”產品數量已下降至1372只。銀行股方面,基於較高的分紅水平,不少銀行的股息率也保持在高位,截至4月6日最新收盤日,有3家上市銀行的股息率更是超過6%。一邊是理財產品淨值型逐漸趨穩,另一邊是銀行股高股息率,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到底是持有理財產品還是銀行個股?對於原本投資理財產品的銀行投資者來説,轉而投資銀行股是否是個好的選擇?
理財產品“破淨”潮有所好轉
自多家理財子公司開啓“大手筆”自購後,銀行理財產品“破淨”現象有所緩解。4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4月6日,剔除近6月無淨值的產品後,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27324只理財產品,其中淨值在“1”以下的理財產品數量為1372只,約全部發行產品的5.02%;這一數據相較3月23日的1452只有所下降。
理財產品“破淨”潮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多家理財子公司也官宣自購釋放信心。3月23日,光大理財發佈公告稱,將以自有資金不超過2億元投資該公司發行的“陽光紅”股票型和“陽光橙”混合型理財產品,打響了理財子公司自購產品的第一槍。
隨後南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紛紛跟進,“自掏腰包”購買旗下理財產品。其中,南銀理財已投入5億元,中郵理財宣佈已耗資6.5億元購入旗下理財產品,興銀理財表示,將以自有資金約10億元投資於該公司管理的理財產品,招銀理財則擬花費約5億元用於認購/申購其旗下理財產品。
對於自購的原因,有多家理財子公司稱,希望通過此舉展現公司對資本市場長期看好並向投資者傳遞信心。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購的行為並不是近期才開始,公司2020年12月以來便以自有資金陸續認購、申購公司旗下多隻理財產品,覆蓋多個品種,近期受市場擾動,產品淨值有所波動,基於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公司才官宣以自有資金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攜手共進。
由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率,收益均以淨值形式表現。簡單來説,假設用户購買時產品的淨值為1,若在下一個開放日,產品淨值變為1.2,則用户的收益就是1.2-1=0.2元,若淨值變為0.9,則收益為0.9-1=-0.1元,也就是虧損0.1元。
隨着越來越多的理財子公司加入自購隊伍,理財產品“破淨”局面能否進一步緩解?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從目前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配置情況看,固收類資產配比佔據絕對比重,淨值波動較大主要是混合類與權益類產品;國內穩健型理財產品整體表現平穩;從目前我國資產整體估值低窪看,進一步出現大量資產“破淨”可能性低,不會出現所謂的大面積“破淨”。
銀行股股息率表現不俗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時代已經過去,在今年特殊環境的影響下,理財產品“破淨”也引發投資者對銀行高股息率的關注,有不少投資者高呼,“買理財產品還不如買銀行股”。
隨着A股上市銀行2021年年報的陸續披露,各家銀行的分紅和股息收益率情況也浮出水面。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共有20家銀行公佈了分紅預案。
在分紅佔比中,國有六大行為“主力軍”,工商銀行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93元(含税)、農業銀行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068元(含税)、中國銀行每10股派息2.21元(含税)、建設銀行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3.64元(含税)、交通銀行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3.55元(含税)、郵儲銀行每10股普通股派發人民幣2.474元(含税)。
通過計算可得,工商銀行分紅金額最高,達1045.34億元,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郵儲銀行擬分紅金額分別為910.04億元、723.76億元、650.6億元、263.63億元和228.56億元,六大國有行合計分紅金額超3800億元。
相較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也誠意滿滿回饋投資者,招商銀行向全體股東合計派發現金紅利總額為383.85億元,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向全體股東派發的現金紅利總額分別為215.01 億元、140億元。
基於較高的分紅水平,不少銀行的股息率也保持在高位。股息率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是挑選收益型股票的重要參考標準,計算方法為:股息率=每股現金分紅/該股票現價×100%。
根據Wind數據顯示,以2021年為報告期,截至4月6日最新收盤日,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渝農商行、工商銀行的股息率超過6%,分別為6.87%、6.70%、6.67%、6.17%、6.07%。
在業績發佈會上,多位銀行高管也將銀行股息率與存款利率和理財收益率進行對比,呼籲投資者關注自家股票。光大銀行副行長趙陵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光大銀行A股股息率遠高於當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也遠超過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對中國銀行這隻股票,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下單時就下單。”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表示,2021年該行股息率比上年上升了1.21個百分點,在當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是一個穩定可靠的選擇。
理財產品VS銀行股哪個更香?
“資管新規”後,理財產品“剛兑”金鐘罩被打破,淨值型波動成為常態,那麼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到底是持有理財產品還是銀行個股?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過去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大多執行剛性兑付,投資者基本都能拿到預期的收益率,但淨值型理財產品全都不保本,收益是不斷波動的,需要投資者自己去衡量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綜合評估產品的風險、收益、流動性等因素,以及是否適合自己。閉眼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結束,如果投資者不能提高自己的理財水平及風險意識,有可能買到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一旦產品淨值大幅波動尤其是淨值下跌,投資者容易產生焦慮或恐慌情緒。
但值得關注的是,“買銀行股不僅要參考股息率,還要重點關注股價波動,不同銀行的股息率及股價波動很大,考驗投資者的選股能力;相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整體要小很多,實際到期虧損的產品佔比很低。”劉銀平表示。
一位銀行業分析人士直言,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股投資兩種方式風險水平不一樣,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配置的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如債券、銀行間票據等相對比較穩定,如果購買銀行股,屬於股市投資也是高風險投資,投資者需要謹慎甄別。
正如周茂華所言,客觀上,銀行股與理財產品屬於兩種不同的投資品,影響銀行股息率因素較多,銀行股分紅、銀行股價波動、投資入場時點,還涉所得税問題;而銀行理財期限選擇較多,理財產品整體風險低於股票資產的風險。
周茂華進一步指出,投資者購買股票不僅要看股息率,也要關注股價、成長性及入場時機,基於國內經濟基本面持續恢復,作為典型週期板塊的銀行資產質量與盈利將持續改善,樂觀看待後續板塊估值修復行情,不建議保守型投資者入手。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