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打法突破銷售瓶頸,小牛電動(NIU.US)“增收不增利”或將再延續?

當“造車”大風颳過國內所有蠢蠢欲動的巨頭企業時,兩輪電動車市場也未能倖免於電新的誘惑。當市場對兩輪電動車的未來規模上看至千億元,老玩家和新玩家的發展路徑開始出現更迭,電動兩輪車市場穩固的競爭格局正在被逐漸打破。

早前獲得美股“牛市女皇”旗下的ARK基金青睞,股價在今年迎來上市高峯的小牛電動(NIU.US)正是其中有力競爭者。近日以來,小牛的動作頻頻,似乎要在2021年,實現全新突破。

下沉打法突破銷售瓶頸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於2014年成立的小牛電動,至今已經擁有N/M/U/G四大電動二輪車產品系,覆蓋2500元至1萬元的完善產品矩陣,帶動銷量和收入快速增長。不過,公司的產品線亦有所分層,其中N系列平均售價相對最高,M系列其次,而U系列大多為精簡版,而今年推出的G系列通過極高的性價比迅速獲得較多銷量。

從全年來看,2020年全年,小牛電動共售出兩輪電動車約60.1萬輛,同比增長42.6%,其中國內和國外銷量分別為572,154輛和28,739輛。可見,在受到海外疫情蔓延的因素下,小牛更主要還是集中於國內市場的營銷推廣,在海外的擴張略顯遜色。

而對於當下電動兩輪車市場而言,小牛的綜合品質最好幾乎是公認的,憑藉前衞的外觀、完善的智能性能、以及高端鋰電的標籤等多方面的創新,以高價切入中高端電動二輪車市場,品牌形象逐漸建立。同時,公司從2019年開始,逐漸走上了盈利的道路,併成功實現銷售規模與營業利潤的雙重高速發展。

然而,自去年以來,小牛的發展路徑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為了搶佔下沉市場,小牛近年推出了Gova系列,並將其定義為非智能化產品,價格也相對應進行調低。同時,在面對行業銷量增速持續放緩的壓力下,小牛選擇犧牲毛利率,加大了G0的銷售比例和促銷力度。從銷售上來看,Gova系列無疑順利幫助小牛突破了銷售規模的瓶頸,2020全年,單Gova系列就為公司貢獻了16.85萬輛的銷量,佔總銷量的比例接近三成。

然而,根據此前小牛電動公佈其2020年未經審計的財報來看,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17.7%,淨利潤1.69億元,卻較上年同期下滑11.28%。在收入和銷售規模均有不錯提升的同時,淨利潤和毛利率卻雙雙“反常”下降,可見想依靠低端系列以價換量,至少在2020年內並未能帶動公司業績增長。

正因如此,小牛這份看似不錯的年報出爐後,至今卻累跌6.43%,而今股價也已從年內高點53.38美元回落至34.06美元。

不過,從費用端依然可以看到小牛對中高端車型抱有極大的熱情,並有望持續領跑於高端市場。年內,公司的研發費用由2019年時約6720萬元增長56.8%至1.05億元。與此同時,在2020Q4,公司的費用率(non-GAAP)達16.3%,環比增長5.5個百分點,主要系規模效應、市場活動增加和門店擴張帶動,20Q3的銷售旺季對應更強的規模效應、更低的銷管費率,此外,節目贊助等市場活動費用、新增門店(350個)相關裝修支出亦同步抬升了銷售費用。

加速佈局全價格品類

根據小牛電動4月初公佈的Q1銷量來看,下沉市場的確出乎意料的“真香”。

2021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銷售149649輛電動車,同比增長272.6%。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144654輛,同比增長321.5%。國際市場銷量達到4995輛,同比下降14.5%。儘管海外市場依然未見太多起色,但是國內市場的銷售大成功顯然給小牛隊電動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並放心大膽再次下探中低端市場。

4月7日,小牛電動在江蘇常州發佈了多個系列新品,並對部分前代產品進行了迭代升級。本次發佈會,小牛宣佈推出了GOVA系列全新產品F0、F2、F4、G3、主打女性用户羣體的C0,全新品類電動滑板車K系列,還有基於過去產品的迭代產品MQi2S、UQiS,以及一直沒有量產、時速160km/h的電動摩托車RQiPro,總共發佈了10款產品。

此次一次性發布的多款新車中,以主打中低端市場的GOVA系列為主,意味着小牛的“下沉”

策略再度急速推進。GOVA是小牛去年推出的全新系列,G0、G2就歸屬於該系列,月初推出的F0、F2、F4、G3和C0同樣歸屬於該系列旗下。

下沉打法突破銷售瓶頸,小牛電動(NIU.US)“增收不增利”或將再延續?

圖源:小牛電動官網

中金研報顯示,從量的角度看,小牛電動1季度銷售仍為淡季,2-3季度新品上市、進入旺季後會是銷量表現的關鍵;從價的角度看,伴隨公司新產品的推出,產品結構和梯度會更加豐富,相應地單車價格波動也會加大,3500-4500元區間都在正常範圍內,應給予其價格波動更大的寬容度。

從市場來説,2019年4月15日,中國電動自行車新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實施。中國政府給違規的電動自行車車主3-5年的寬限期,讓他們逐步更換電動自行車。當前,國內至少有1.7億輛不符合規定的電動自行車,假設75%的電動自行車在未來四年內需要更換,新規定將在未來4年內每年創造額外的2500萬輛需求。

由此來看,新國標拓展了傳統電動兩輪車企業的發展空間,明確了電動兩輪車與電動摩托車的界限,有利於行業龍頭集中度的提升。隨着新規定帶來的額外替代需求,未來4年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的年需求將較正常需求高出70%,從中將藴含“超車”良機。

但是,產能過剩和人為的短期需求飆升通常會導致價格戰。與雅迪、愛瑪、新日、台鈴等老牌廠商相對比,小牛整體的銷售體量和產能依然難以企及。從傳統品牌的多年市場沉澱、線下鋪開的寬廣銷售渠道,再到更為低廉的定價與銷售成本,主要頭部生產商依然保持着穩定的出貨與銷售額,市佔率和經銷渠道優勢明顯。與此同時,小牛電動也將面臨着E客電動、九號公司等同業的競爭,在加上新玩家哈囉單車的入局,整體競爭環境依然不輕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2 字。

轉載請註明: 下沉打法突破銷售瓶頸,小牛電動(NIU.US)“增收不增利”或將再延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