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客工場終止獨立上市,估值大跌縮水7成

優客工場終止獨立上市,估值大跌縮水7成
聯合辦公企業WeWork的“中國學徒”也過得不如意。

8月6日晚,優客工場公告稱,鑑於當前的資本市場狀況,公司決定目前不進行擬發行的證券的發售和出售,正在考慮其他替代方案。

所謂的其它替代方案或許是借殼上市。7月8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Orisun Acquisition Corp.(歐利森併購公司,下稱“歐利森”)宣佈,已經和優客工場達成合並協議,預計合併後公司總價值達7.69億美元,新公司將以新的股票代碼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交易。

估值縮水7成

資料顯示,歐利森2018年10月22日註冊成立於美國特拉華州,總部位於紐約,業務範圍涵蓋企業或實體合併、資產收購、股份收購等。

根據協議,歐利森的全資子公司Ucommune International將收購優客工場。收購完成後,優客工場的股東和管理層將獲得Ucommune International 7000萬股普通股。此外,優客工場的股東也有權獲得Ucommune International額外400萬股普通股的獲利對價,但前提是優客工場要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淨收入達到特定目標,或在一定期限內使股價達到特定標準。

據瞭解,二者合併後的估值,是優客工場按照EV/revenue的模型標準,即按2021年預計淨收入的4.01倍計算得出。也就是説,優客工場預計2021年淨收入為1.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35億元。此外,2018年11月D輪融資後,優客工場估值為28.57億美元,目前已大幅縮水73%。

據IPO早知道報道,一接近該交易的投行人士透露,最快能在第三季度即走完全部流程。

或受WeWork影響

2019年底,優客工場向SEC遞交了招股書,一般而言,遞交招股書後一個月公司即可掛牌上市,但優客工場的流程卻遲遲未完成。這或許不僅是優客工場自身的原因。

2019年8月,第一家共享辦公企業WeWork遞交招股書後,美國資本市場反響劇烈。成立9年卻仍未盈利,讓WeWork飽受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質疑。2016-2018年,WeWork營收分別為4.36億美元、8.86億美元和18.21億美元;淨虧損分別為4.29億美元、9.33億美元和19.27億美元。

“在我們看來,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威爾遜表示。數日內,WeWork估值從470億美元被下調至250億美元,再到120億美元。此後,福布斯更是將WeWork的最新估值調至28億美元。壓力之下,WeWork不得不選擇推遲IPO。

2020年5月,WeWork第二大股東軟銀在財報中提到,與WeWork投資相關的部分損失為46億美元,財報發佈會上,軟銀集團創始人兼CEO孫正義甚至直接稱向WeWork投資數十億美元之舉是“愚蠢的”。

三年虧損14億

一般而言,聯合辦公企業的經營模式可以概括為“二房東”模式,即租房-裝修-出租,賺的是中間的差價,但目前的市場現狀是,租金差價難以覆蓋裝修及運營成本;而且租金收入並不穩定,極易受到經濟形勢及市場環境的影響,但支出卻無法收回,因此聯合辦公企業普遍難以盈利。

招股書顯示,優客工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九個月的營收分別為1.67億元、4.49億元、8.75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209.9%;但虧損卻逐年擴大,三個階段分別為3.73億元、4.45億元、5.73億元。不難發現,2019年前九個月的虧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而較2018年同期相比,擴大了111%。

不過,今年4月18日,創始人毛大慶稱,優客工場在2019年實現了盈利,實現收入3780萬元、同比增長191%,實現淨利潤300萬元。

此外,租房產生的大量前期投入,使得聯合辦公企業的資金鍊始終處於緊張狀態。招股書顯示,優客工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一直是淨流出狀態,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九個月,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52億元、-5207萬元和-2.32億元。

毛大慶曾在去年底表示,美國的投資人也認為聯合辦公這條賽道必須要打開,不能讓WeWork上市的陰影阻擋國內選手的道路,所以他們都希望優客工場能夠帶領這個行業殺出重圍。在業內人士看來,優客工場的上市或是迫於股東及投資人的壓力,或是出於對資金及市場認可的渴求。

如今,獨立上市變成借殼上市,但也是一種途徑。能否持續盈利,才是優客工場和整個共享辦公行業最大的問題。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石萬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1 字。

轉載請註明: 優客工場終止獨立上市,估值大跌縮水7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