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週刊 記者 劉增祿
近期,有關市值管理話題是投資者談論最多的,而監管層也提出了“零容忍”表述。那麼,資本市場上哪些品種才是真正的市值管理呢?本週《證券市場紅週刊》封面文章可能會解答你的疑惑。
據《紅週刊》記者統計數據發現,自2016年開始,機構關注焦點已經向大市值公司偏移,而在機構調研後,資金也會蜂擁而入,推高相關公司市值規模。結合近年的市場整體統計,海康威視無疑是機構心中長久的“白月光”,每年關注度最高的3只個股中都有海康威視的身影。
圖:歷年機構調研公司的比重和調研熱情最高的公司(來源:紅週刊記者整理)
具體看《紅週刊》記者梳理出的數據,年內機構調研次接待量超過百家的有25家公司,以2016年初數據統計,就有20家公司市值在百億元以上,美的集團、海康威視、格力電器3家公司當時的市值規模均已站上千億元。當時528.15億元市值的歌爾股份、375.01億元市值的匯川技術,在機構調研後,資金蜂擁而入,如今的市值規模已分別達到1311.18億元和1669.16億元。
此後機構調研集中大市值的趨勢得以延續,2017年機構調研關注度最高的公司為海康威視、歌爾股份、科大訊飛;2018年機構調研關注度最高的公司為樂普醫療、海康威視、匯川技術;2019年機構調研關注最高的公司為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匯川技術;2020年機構調研關注最高的公司為邁瑞醫療、海康威視、宏發股份。
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鑫然投資董事長孔令峯表示,機構投研的成本很高,調研一圈,反覆路演交流後,如果只能做出極少的貢獻,那性價比就太低了。所以對很多買方來講,他們會立刻放棄這種機會,而是把更多的經歷和財力投入到可以做出更大貢獻的地方。我們觀察2016年以來機構關注調研公司的整體數量,在市場標的總量幾乎翻了一倍的背景下,機構參與調研的公司家數卻並沒有明顯增多,2016年全年,機構共調研了1402家公司,2020年全年,機構調研的公司也不過1460家,所以其實能夠被機構關注的公司比重其實在逐年明顯的減少,2016年有超過半數的公司可以獲得機構的關注調研,2020年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40%。
另外根據本期封面文章歸納的數據,《紅週刊》記者也發現了資金關注度冰火兩重天下另外一些現象,比如説貴州茅台與*ST天成總市值差竟差7134倍;78家公司市值長期位居市場前200位頭部陣營,貴州茅台、海天味業等市值逐年擴張……
具體全文已發佈於5月29日“證券市場紅週刊”封面文章,原標題《A股市值結構性裂變 資金加速流向核心資產》,作者劉增祿。全文詳情及完整數據可到“證券市場紅週刊”公眾號進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