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將在下週開始預訂滿負荷飛行,結束為促進飛機上的社交距離而進行的任何努力,而美國則創造了新報道的冠狀病毒病例的記錄。
美國航空的舉動與聯合航空的政策相符,但與競爭對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競爭對手限制了訂票數量,以在乘客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間,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傳染風險。
美國航空的飛行員工會表示,希望航空公司重新考慮,並決定增加使用閒置飛機和機組人員的航班。
美國航空週五表示,它將繼續通知客户其航班是否可能滿員,並讓他們免費更改航班。 該航空公司表示,如果有空位並且留在同一座艙內,還將允許乘客在飛機上換座位。
自四月以來,美國航空通過將大約一半的中層座位留在空中,將預訂量限制在飛機容量的約85%。 但是,該航空公司將從下週三開始銷售所有座位。
達美航空表示,到9月30日為止,其座位上限均為60%,西南航空的上限為67%。JetBlue表示,直到7月31日為止,中間座位都將空着,除非該人與相鄰座位上的乘客一起旅行。
但是,美聯航,精神航空公司和現在的美國人正在採取不同的方法,認為其他步驟(包括逐步執行清潔程序並要求所有乘客都戴上臉罩)消除了阻塞某些座位的需要。 聯合首席執行官斯科特·柯比(Scott Kirby)表示,無論如何,在飛機上都不可能實現社會疏遠。 即使中間座位空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也不到六英尺。
美國和美聯航全程飛行的照片和視頻因缺乏社交距離而受到批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數據顯示,週五美國確診的新COVID-19感染人數創下了40,000的歷史新高,超過了4月24日創下的記錄。 美國最繁忙的機場中有幾個州的感染率飆升,包括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和北卡羅來納州。
美國航空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沃思堡,上週五,州長格里格·阿伯特(Greg Abbott)撤回了該州在兩個月前為重新開放經濟而採取的一些措施。
該航空公司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中宣佈了這一變化,該新聞發佈會主要致力於其為清潔飛機和殺死病毒而採取的措施。
美國航空説:“隨着越來越多的人繼續旅行,客户可能會注意到預定從7月1日開始的客運量已滿。” 從星期二開始,美國航空將要求乘客確認過去14天內沒有出現COVID-19症狀。
Atmosphere Research Group的旅行分析師Henry Harteveldt説,美國“顯然將其盈利能力置於乘客和員工自身健康的前面”。
“在沒有進行健康測試的情況下將飛機裝滿100%的飛機是危險的商業決策。 如果有人在100%的飛機上感染了COVID-19病毒,他們將起訴美國航空。”哈特維爾德特説。 “僅僅因為另一家航空公司正在這樣做,並不意味着這是正確的商業決策。”
但是另一位專家,旅行社經紀人佈雷特·斯奈德(Brett Snyder)則寫了一個名為Cranky Flier的博客,他説美國人可能有數據可以從商業角度來支持其決定。
斯奈德説:“如果他們做出改變以出售每個席位,那麼他們就會知道人們談論很多,而他們更喜歡空的中間席位,但是最終,如果價格合適,他們仍然會乘機而行。”
自四月以來,美國航空提出重新預訂那些可能已經滿員的人,但據航空公司稱,只有約4%的乘客選擇了這種選擇。
斯奈德説,現在飛行的大多數人都是休閒旅行者,他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風險。 他説,關於口罩的規定,額外的清潔措施以及高效的空氣過濾系統使飛機“相對安全”。
由於四月份的旅行量下降了約95%,航空公司因此受到了大流行的打擊。 自那時以來,流量略有回升-週四通過美國機場安全檢查站的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77%。
美國航空發言人羅斯·費恩斯坦(Ross Feinstein)表示,由於旅客人數的增加,該航空公司已考慮預訂滿滿幾周的航班。 他説,週一,美國的交通量是三月份以來的最高。
代表美國飛行員的聯合飛行員協會的發言人説,此舉可能會損害公眾已經脆弱的飛行信心。
“我們感到震驚。 我無法想象有一個更糟糕的時間告訴乘客他們所乘坐的飛機將完全載滿飛機,”工會發言人丹尼斯·塔傑爾(Dennis Tajer)説。
美國航空有大量因大流行而停飛的飛機,並且有閒置的飛行員和空乘人員,作為聯邦財政援助的條件,他們必須在薪金單上保留到9月。 如果航班滿員,“為什麼不隨便放另一架飛機呢?” 泰傑問。
美國航空正在增加航班。 包括其美國鷹航空公司的地區子公司在內,該航空公司已計劃7月份進行3,479趟航班,比6月份增長60%,但仍比去年7月份的時間表低48%。
航空公司一直在努力平衡在大流行期間對安全的擔憂與出售機票的需求之間的平衡。 自3月初以來,航空公司的收入已經暴跌,迫使航空公司不得不依靠數十億美元的聯邦援助和私人借款來生存,直到旅行恢復為止,除非有疫苗,否則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邊境航空公司試圖向乘客額外收費,以確保他們將在一個空的中間座位旁邊。 這家廉價航空公司被迫撤退,原因是該航空公司試圖從人們擔心感染致命病毒的獲利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