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金錢並不像平常所説的那樣,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唯有對金錢的貪慾,即對金錢過分的、自私的、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

——納·霍桑

金錢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時期的一元錢給我們帶來的利益也不同。就比如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曾經做過研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萬元户,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答案或許讓你大吃一驚,在當時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55萬!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這不禁也讓筆者想到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一位老人將1957年前存入信用社的6元證明拿出來,帶到銀行換算。63年前的6元,放到現在加上利息又值多少錢呢?結果最後的答案讓人大跌眼鏡!

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銀行的前身,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代替了人民銀行在農村的網點,成為了農村人民貸款和存錢的主要途徑。而1957年,一位老人就將家中的6元錢存入了當地的農村信用社作為股金。在現在看來六元錢或許連一頓飯都吃不了,但是在當時的6元錢,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老人把錢存入信用社之後,直到去世都沒有取出來。而老人一輩子無兒無女,只有一個侄子,所以在他死前找來了自己的侄子張鳳江,並且把證明身份的股金證留給了侄子。張鳳江在聽自己叔叔説了這件事後,大概瞭解了股金證。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原來在當時農村信用社剛剛起步,需要廣大農民的支持才能經營,於是規定了每一個入社的成員都要繳納一定數量的“股金”,而這份股金就是他們的會員費。信用社會頒給他們一張股金證作為證明,他們都是信用社的股東。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信用社在之後的運營中,每年都會把利潤按股金的比例返還到手中,就像買彩票一樣,信用社賺的錢多,分紅也就多,如果虧本自然就沒有利潤。張鳳江的叔叔是有商業頭腦的好手,他看準了機會將當時所有的資金都投入了信用社,因此在當時也過得衣食無憂。而這張股金證他當做寶貝一樣,到死都保存着。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如今這張股金證傳到了張鳳江的手中,一開始他並沒有在意,後來無意間才想起還有這張股金證,於是想去銀行詢問到底能換多少錢。畢竟在五十年代就已經價值不菲,換成現在肯定非常值錢。但是當他到了銀行後詢問才得知,這張股金證只能換到17塊3毛9分錢。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張鳳江震驚之餘提出了疑問,畢竟已經過了63年,就算按照匯率來看也不可能只有這麼點。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卻回答他,當初的信用社已經變成了新的農商銀行,所以從前的股份證明都已經作廢,按理來説這張股金證一分錢都不值。這17塊3毛9還是銀行為了鼓勵張鳳江保存股金證的獎勵。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事情的結果讓張鳳江非常失望,同時也帶着不解。因為當初的6塊錢和現在的6塊錢差距實在太大,他無法接受股金證一文不值的現實,畢竟其本身也有63年的歷史。那麼各位讀者們又是怎麼看待這一事件?你覺得股金證到底值不值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8 字。

轉載請註明: 1957年,老人在信用社入股6元,63年後去兑換,銀行給了多少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