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回收的“千億藍海”背後:合規渠道搶不過“小作坊”?

動力電池回收的“千億藍海”背後:合規渠道搶不過“小作坊”?
數年來急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掀起動力電池退役潮。在千億級的藍海之下,有頭部企業爭相搶佔賽道,也有野蠻生長的“雜牌軍”“小作坊”。

截至5月17日發稿,動力電池回收板塊報710.48點,漲幅0.17%,換手0.11%,總成交額7.63億元。自4月27日以來,該板塊連續12個交易日走出陽線。

動力電池回收的“千億藍海”背後:合規渠道搶不過“小作坊”?

退役高峯期來臨

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891.5萬輛,佔汽車總量的2.9%。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724.5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27%。一季度新註冊登記新能源汽車111萬輛,佔新註冊登記汽車總量的16.91%,同比增幅138.2%,呈高速增長態勢。

新能源汽車行業方興未艾,一個疑問越來越被外界提起——廢舊的電池該怎麼處理?

理論上而言,動力電池使用5至8年,容量會衰減到70%至80%,基本無法滿足出行需求,自此宣告退役。以2014年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速擴容的開端,2022年左右則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第一波高峯,而動力電池回收產業也應運而生。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現存動力電池回收企業5.36萬家,其中近一年內成立的有3.32萬家,佔比超六成。

一家位於深圳的回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公司在三四年前進入鋰電池回收行業,以梯次利用為主,回收量每年都在增長,今年目前的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他説到的“梯次利用”,是動力電池回收後的一種處理方式。梯次利用在於保留動力電池基本性狀,利用其殘存的循環使用電量性能,應用到儲能、通信等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領域。另一種主流處理方式為再生利用,也叫做拆解回收,通過提取電池中的鋰、鈷、鎳等金屬原材料,實現變廢為寶。

入局者眾多

作為產業鏈最後一環,動力電池回收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覷。東亞前海證券研報指出,至2030年,需要回收處理的動力電池總規模或將達到237萬噸,其中包括153萬噸磷酸鐵鋰電池和84萬噸三元電池,屆時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將達到1074.3億元。

入局者也紛至沓來。以電子元器件回收起家的格林美為例,該公司2015年便切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公司對外介紹稱,2021年,其動力電池回收業務實現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61.63%,動力電池梯級利用裝機量1.06GWh,進入GWh時代,同比增長89.29%,公司動力電池回收業務全面進入大規模的市場化與商用化階段。

與格林美分一杯羹的,是寧德時代控股的邦普循環。根據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佈的《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2020年鋰電池回收企業以格林美和邦普循環為主,從實際處理量來看,二者合計市場份額超過50%。4月14日,邦普循環下屬公司與印尼企業簽署協議,共同打造鎳礦開採和冶煉、電池材料、電池製造和電池回收等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總投資不超過59.68億美元。

此外,諸如LG、三星、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紛紛進軍動力電池回收產業。

天奇股份也嚐到了電池回收的甜頭,據其2021年年報,鋰電池循環一躍成為公司第二大業務板塊,實現營收8.96億元,同比增長214.07%,佔總營收的23.72%,毛利率高達35.68%,遠超其餘四項業務。

“正規軍”的困境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計公佈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從20多家逐步擴容至47家。

進入白名單的“正規軍”,固然獲得政策加持和行業認可度,但仍無法避免與“雜牌軍”、“小作坊”分庭抗禮。業界分析,2021年,通過正規渠道回收的退役動力電池僅有20%到30%,其他多流向非正規渠道。根據天眼查數據,國內註冊資本在200萬元及以下的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有2.31萬家,佔比超43%。

非正規渠道之所以能手握大量廢舊動力電池,在於其回收價格高昂。《國際金融報》記者詢問多個從事動力電池回收的個體户或小微企業,對方開出的價格區間在200元一度電至400元一度電不等,需要視電池狀態而定。問及定價標準,對方均表示,是以原材料市場情況為根據,容易產生波動。前述深圳某回收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我們肯定也囤貨,有些需求量比較大的我們就囤得多一些,如果是一般的就趕緊出手,主要看價格。”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碳酸鋰、氫氧化鋰等電池原材料漲價幅度特別高,通過回收動力電池可以減少電池廠的生產成本,這也推動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價格不斷創下新高。”

而受制於環保、安全等標準,“正規軍”回收成本更高,難以開出高價,因此在搶奪貨源上處於下風。即便是格林美這樣的頭部,其2020年和2021年的動力電池回收量僅有1萬噸和3萬噸,但根據規劃,公司計劃在2025年實現回收超過25萬噸動力電池,懸殊巨大。

但“正規軍”與“雜牌軍”、“小作坊”的鬥爭,不止是利潤的攫取,更是對環境的危害與否。張翔介紹到,“鋰電池的電解液泄漏會對土壤產生污染,而且土壤吸收廢舊電池材料的能力非常差,污染後的土壤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正常。動力電池回收是一個技術門檻比較高的行業,如果技術達不到,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汽車退役的電池約有25GWh,即20萬噸左右,預計2025年達到116GWh,即78萬噸。如果大量的廢舊電池無法得以專業化處理,對環境的傷害則難以估量。

張翔對記者指出,“面對現狀,政策端要發力,出台相應的管理政策,對動力電池進行全生命週期的管理,並且給動力電電池回收企業創造條件,在税收等方面進行扶持。”

記者 胡安墉

編輯 王麗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02 字。

轉載請註明: 動力電池回收的“千億藍海”背後:合規渠道搶不過“小作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