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豆漲價風波 誰在退誰在進

國產大豆漲價風波 誰在退誰在進

再次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時間過去了4個多月,讓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冬梅公司”)副總經理陳永華感到意外的是,新豆上市之後,大豆價格不但沒有如預期那般下跌,反而漲成了“金豆”。

其中,代表國產大豆價格的黃大豆1號(豆一)期貨主力連續合約最高已漲至5574元/噸,較年初上漲44%或1718元/噸;省內部分區域的豆價已突破2.6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0%左右。

今年7月初,在豆一期貨漲至階段新高4933元/噸時,冬梅公司經營利潤就已經出現明顯收縮。當時,陳永華告訴記者,公司選擇自我消化原料的高成本,以迎接下一個大豆供需平衡的降價區間,並預計隨着下半年新豆上市,大豆價格將有所回落。

但時至11月底,讓陳永華始料未及的是 ,大豆價格已經漲上了更高的台階。11月27日,陳永華告訴記者,今年大豆收穫季時,就出現了很多農户違約現象,農户更願意把手裏的大豆按市價去賣個好價錢。另外,近期上游原料供貨商頻頻提漲,產地雖不缺貨,但價格太高。

新豆上市之後,大豆價格為何不跌反漲?陳永華認為,除了供應端出現“優質優價”、“農民惜售”的情況之外,不免存在貿易商囤貨炒作之嫌。

據“大豆天下網”調研數據顯示,目前黑龍江農户手中的餘糧大概在四成左右,中間渠道的餘糧在四成左右,流向終端市場的大豆在二成左右。此外,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當前的高價位更多是市場行為,與基本面關係不大,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各類主體開始囤糧惜售,導致國產大豆價格上漲。

國產大豆價格迭創新高背後,有下游企業被迫“退場”,也有外圍資金衝進場內。價格高企背後,風險亦不容小覷。如何未雨綢繆?

迭創新高

11月27日,豆一期貨最高上漲至5574元/噸,創下該品種2002年上市18年來歷史新高,當前主力2101合約今年來漲幅高達68%。據大豆天下網統計,產區大豆開秤價格從年初的2.1元/斤漲到了現在的2.5-2.6元/斤。

大豆原料價格上漲,對於一些下游企業來説,只能被動去承受。

上週,陳永華接到上游一位供貨商的電話,對方告知大豆市場價已經上漲了5分/斤,希望在原來的訂單基礎上每斤加2分錢。這是一筆500噸的訂單,陳永華表示理解,“現在大豆行情這麼熱,供貨商只加價2分錢,已經給了很大的人情關照。”

今年以來,對於原料端漲價現象,陳永華已經司空見慣,只是他沒想到,新豆上市後價格拉漲得更厲害。他告訴記者,10月底新豆收穫之時,大豆價格已經處於高位,公司合作的農户紛紛出現違約,公司只能去田間地頭收購“搶貨”。之後,與供貨商進行價格博弈,也成為他工作的一部分。

自新豆上市以來,東北產區豆農惜售情緒與日俱增,持豆主體搶購抬價現象明顯。在陳永華看來,今年受雨水以及颱風天氣影響,低窪地塊大豆產量減少,給了市場炒作的題材。經銷商囤積炒作,才導致了價格漲得這麼高。

對於大豆近期迭創新高背後的邏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會長、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啓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指出四方面原因。其一,對於賣方市場來説,即農户普遍惜售,賣跌不賣漲;其二,除了黑河和綏化局部地區反應今年大豆蛋白不錯,其餘地區均反應產量和蛋白比市場預期要低,即便高豆價抵消掉增加的需求部分,整體還是會維持供需緊平衡的格局;其三,今年南方新季大豆受到洪水侵襲減產,優質優價現象明顯。大多豆製品企業庫存處於低位,補庫需求意願強烈,同時,蛋白製品剛需依然支撐價格堅挺。“今年奇怪的現象就是,糧食實體企業不敢大規模囤糧,反而是外圍資金紛紛入場收購。”唐啓軍談到第四個因素:今年受疫情影響,世界各國實施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超發的貨幣在疫情和糧食危機等宏觀因素主導下紛紛湧向糧食圈,對於價格的推波助瀾作用十分明顯。

據“大豆天下網”調研數據顯示,目前黑龍江農户手中的餘糧大概在四成左右,中間渠道的餘糧在四成左右,流向終端市場的大豆在二成左右。

另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0/21我國大豆總產量1910萬噸,較去年的1810萬噸增加5.52%;其中黑龍江產量858萬噸,較去年的781萬噸增加9.86%,今年大豆產量是近幾年的高位。“今年大豆價格上漲和囤糧主體增加是密不可分的。”唐啓軍認為,目前流向終端市場的大豆在二成左右,還有大部分大豆在農户和中間環節。

外圍資金入場

大豆到底在誰的手裏?

海倫市前進鎮東興村村民劉春生很久沒有見過大豆“搶購”的場景了。他告訴記者,今年受天氣影響,大豆收穫季比往年推遲了15-20天,到10月中下旬,就有很多貿易商開車來農民地頭接貨。“當時農民認為價格已經比較高了,到了心理價位,大概10月30號之前就賣掉了七成左右。到11月中旬,手裏基本沒什麼貨了。”

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除了貿易企業收購大豆之外,新入場的外圍資金也是重要力量。

寶清縣某大豆貿易企業負責人表示,今年農户惜售及部分貿易商囤貨,導致收購大豆困難,今年公司貿易量不到去年的1/3,僅1萬噸左右,目前公司庫存不到庫容的一半。

該人士指出,今年儘管農户惜售,但現階段農户手中餘糧不足三成,很多外圍資金開始入市大量囤貨。“傳聞綏化有大資金囤了10億的大豆。目前地區比較合理的存貨比是農户二成,貿易商二成,資金囤貨三成,貿易走貨三成。”

富錦市一家大豆貿易企業負責人介紹稱,公司大豆主要供給南方客户,包括腐竹廠、豆腐加工廠、蛋白廠。今年大豆價格太高,下游接貨反而不夠積極了。該人士表示,今年很多有資金的外行也參與大豆玉米囤貨,市場被攪亂了。對於企業後續如何運作,該人士稱,“一般情況有利潤就做貿易,價格下跌就等漲價再賣,如果預計價格持續下跌,也會避免風險出貨。”

唐啓軍表示,部分貿易商或因價格過高,收糧風險增加,或因庫容已滿停收,但整體來看,黑龍江大部分的貿易商普遍對後市看漲,認為年後豆價有望到2.8~3元/斤的高位,除了有下游訂單的企業隨收隨賣,大部分企業還是選擇囤糧待漲。

不過,劉春生認為,貿易商囤糧炒作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貿易商手裏也需要資金,他也看不懂市場行情,很多都是客户拿錢讓他代收的。”

卓創資訊大豆分析師張瑾節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今年的大豆市場貿易商處於被動地位,即是在大豆價格不斷上漲的過程中做了庫存建設,建庫的價格已經非常高了,並非是主動選擇。

不過,中糧期貨油脂油料高級研究員白傑也向經濟觀察報分析道,疫情衝擊影響下,市場貨幣環境較為寬鬆,市場流動性及貿易商貨幣充裕,受全球糧食危機傳言影響,資金開始入場囤糧。

他認為,今年國產大豆是豐產年,產量較去年增加200萬噸左右,產需並不存在缺口,今年國產大豆供需較去年改善。當前的高價位更多是市場行為,與基本面關係不大,但是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各類主體開始囤糧惜售,導致國產大豆價格上漲。

高價衝擊波

根據十幾年的從業經驗,陳永華曾在7月初預判,10月份新豆上市之後,大豆價格會回落。“即使不回落到正常水平,漲個四五百塊錢我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現在已經(較年初)突破了一兩千塊錢的價格,我們完全承受不了了。”

據陳永華介紹,冬梅公司的經營規模並不算大,大豆一年的消耗量大約在一萬噸左右,四季度產品的生產量約佔全年產量的1/3,是公司生產的黃金旺季。面對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今年下半年公司的產品不得已做了整體調價。

原料漲價的衝擊波正在往企業財務報表上傳導。據陳永華測算,今年公司產品銷量預計下滑15%,全年利潤較去年要壓縮50%,而公司利潤正常情況下也才不到10%,整體資金陷入緊張。

“這種趨勢我們自己都覺得很可怕。”陳永華坦言,事實上今年公司本來是有擴產的計劃,但是在現在這種狀態下,公司面臨着巨大的資金壓力,計劃只能擱置。

冬梅公司尚且還能有微薄的盈利,但對於很多以大豆為原材料的深加工企業來説,大豆價格高企無疑是致命的打擊。記者瞭解到,黑龍江多地小型非轉基因豆油壓榨廠今年一直處於歇業狀態。

嫩江縣一壓榨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四月份公司就停產了,“(大豆)原料不夠,市場上5000多一噸的價格太高了,等於白乾。本來計劃等年底新豆下來之後再生產,沒想到價格更高了。”另一位油廠負責人説道,“不開工、不賠錢(少賠錢),開工就多賠錢。”

期貨盤面上,豆一期貨迭創新高,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白傑認為,國產大豆豐產年裏,各類主體囤糧惜售導致國產大豆價格上漲,後期囤糧主體的心態如何,將會決定後市價格走勢。“應該重點關注農户和貿易商的售糧節奏,如果囤糧主體惜售情緒鬆動,可能會導致本輪大豆價格回落。”

對於豆一期貨交易者,唐啓軍也表示,現貨和期貨的聯動性很強,應重點關注產銷區的現貨價格和囤糧主體的心態。目前大部分大豆在農户和中間環節,如果後期集中出售的話,價格存在崩塌風險。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姍

內容來自經濟觀察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41 字。

轉載請註明: 國產大豆漲價風波 誰在退誰在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