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收入達到人民幣828.9億元,同比增長17.7%;
企業經營性利潤達人民幣23.3億元,同比上升35.5%;
集團資金面保持穩健,截至報告期末,現金、銀行結餘及定期存款達人民幣1176.5億元,總體計息負債平均成本為4.5%,處於低位……
8月30日發佈了2022年中期業績之後,復星正在“投退平衡”的既定方針下,進一步加強業務與財務優化,並在資本市場的低迷與波動中贏得多個頂級投行看好。
其核心包括:
一、加大退出力度,以現金儲備和評級管理為抓手,增厚財務抗風險能力。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CFO龔平曾在2022年中期業績會上表示,公司將堅持既定的財務戰略,以評級管理為抓手,從2022年到2025年逐年穩定有序地壓降債務,拉長債務久期,同時提高子公司向上(集團)的現金分紅,控制總部固定費用,從而穩步優化集團信用指標,進一步提升集團應對外部市場波動、跨越經濟週期的能力。
復星已在2020年、2021年連續實現“投退比”小於1,進入2022年,這一策略得到進一步貫徹。今年以來,集團及相關子公司已先後減持海南礦業、青島啤酒、中山公用、泰和科技等上市公司,近幾日更連續公告了對金徽酒、復星醫藥的減持,累計變現資金超百億。
二、通過退出以及新的投資併購,進一步補強產業,優化資產組合,並更加聚焦產業運營和子公司發展。
如對中山公用、青島啤酒、泰和科技的退出,是進一步減少公司的財務投資組合;豫園股份減持金徽酒,有利於促進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並更聚焦於重點發展項目。
比如,豫園股份減持金徽酒的同時,就獲得了一項重要戰略性項目。
2022年9月1日,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核心地段的福佑路地塊歷史風貌保護項目(簡稱“福佑路項目”)公示了實施主體,豫園股份聯合體最終獲得了該項目。
過去多年,復星一直在與上海黃浦區緊密合作,打造以豫園商城、外灘金融中心,以及即將啓動建設的豫園二期項目為核心的“大豫園片區”,福佑路地塊則是大豫園的關鍵拼圖之一。福佑路項目正式花落豫園股份,也意味着豫園股份的“大豫園”規劃正式成型。
按照規劃,福佑路項目將與現有的豫園商城、外灘金融中心,以及即將啓動建設的豫園二期項目等,共同組成一個總建面超過100萬平方米,涵蓋文化、商業、辦公、旅遊、休閒、娛樂、居住等諸多功能的超級文化商業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將被整體打造成為極具東方生活美學魅力的全球時尚文化秀場,也是上海未來最值得期待的地標升級項目。
2021年,豫園股份正式宣佈了將“東方生活美學”作為公司置頂戰略的發展計劃,並以生態、科創、全球化為特色,加速這一戰略的貫徹。獲得福佑路項目,不但是對這一戰略的強化與貫徹,也將打開豫園股份的更大成長空間,助力上海打造國際時尚之都。
福佑路項目之前,復星旗下多家企業也都在持續新增投資項目。僅8月,公開披露項目就包括:加速推進與真實生物合作的新冠藥物阿茲夫定片的開發;在上海張江國際醫學園開工建設了總投資7億人民幣的直觀復星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醫療機器人制造·研發中心;以色列護膚品牌AHAVA死海新工廠開幕,郭廣昌出席了開幕儀式……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聯席CEO陳啓宇曾在接受《證券日報》專訪時同時強調了兩件事:1、“有寒意並一定是壞事”,持續調整每一個產業的發展策略,是復星內部的永恆常態,當下的外部環境,對復星不是壞事,反而更加明確和堅定夯實圍繞產業運營投資及深耕產業運營的思路。2、“強化流動性和保證現金流安全,這是當前整個復星非常重要的工作。”
綜合其投退動作來看,復星正在“兩場麥子一起打”。
而其直接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持有眾多上市公司股份的多元化產業與財務投資組合——這個長期被認為拖累了復星國際估值的短板,也正變成復星可以將“兩場麥子”都打出更好結果的有利因素:既有助集團通過更多渠道的退出增厚現金儲備,也能在退出的同時進一步聚焦產業核心,在優化核心產業股東結構的同時,繼續保持對核心產業的控股地位。
總結起來就是,既可以更好地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也可以更好地不把雞蛋放到那麼多的籃子裏,進而在外部環境動盪之下,最大程度地避免風險,並把握機會。
最近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讓市場對中國大型民企格外關注,並且偏負面預期。復星包括相關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差強人意,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大和資本、中金公司等大行均發表報告,一致給予復星國際“買入”或“跑贏大市”評級。
如,摩根士丹利重申對復星國際“買入”評級,目標價11.4港元,並特別強調了復星的財務狀況穩健,現金充裕並錄得上升;大和資本重申對復星國際“買入”評級,目標價10.8港元,並預期復星多元業務組合及全球化佈局,將繼續展現持續發展的韌勁。
中金公司也在報告中重申對復星國際“跑贏大市”評級,認為復星國際主營業務穩步增長,並指出復星不斷加強投退平衡管理,資金結構改善、流動性增強。
高盛則在對復星國際給出“買入”評級的同時,定出了目標價11.2港元。其看好理由則包括,復星近期與工行、匯豐兩大銀行深化戰略合作等,凸顯信用指標管理優勢,也在市場中可以抓住潛在投資機會。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