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為:不是包袱是財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少已經退休或將要退休的60後並不服老,保持對新事物的關注和探索。特別是一些擁有各類專業技術優勢和商務、行政管理背景的成功人士,不忍捨棄畢生所學所悟,願意發揮餘熱,繼續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們不僅不是被社會遺棄的包袱,而且是不宜閒置的財富!60後“新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對社會上不時出現的老年人“負擔論”,進行了有力回擊。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
如何對“新老人”人力資源再利用、對人才紅利再挖潛,將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新課題。
老年人力資源是社會潛在優勢
相比於休閒娛樂、頤養天年,“新老人”繼續投身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的熱情更高。他們或進入就業市場再就業,為日後入住養老機構積蓄更多資本;或積極投身老年志願組織,為基層治理貢獻力量;或受興趣愛好驅動,揚經驗和專業之長,在企業、社會組織中兼職,被聘為顧問、理事等;或作為新鄉賢歸故園,將技術、資金、人脈等資源帶回農村,擔當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
1969年出生的諶完姣,在浙江嘉興一家民辦養老機構當養老護理員。2019年滿50歲退休,她選擇繼續工作。諶完姣説,她每月退休工資有2300元,如果以後居家養老還行,但要到養老機構養老,這點錢不夠。
退休後選擇再就業的60後大有人在。一方面,他們為日後入住養老機構積攢資本;另一方面,離退休人員有豐富的經驗,不少人仍然精力充沛,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做護理員每個月工資有4700元,如果身體可以,我想工作到55歲或60歲。”諶完姣説,她工作的養老機構有6個養老護理員,一天3班倒,分早班、晚班和夜班,照顧對象主要是5個失能失智老人。
“在老年人力資源構成中,低齡、健康的老年人是主體。”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認為,如果能把這部分老年人更好地利用起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是潛在優勢,當下需要調動、開發有就業能力和意願的老年人力資源,緩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壓力。
調研中發現,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退休後繼續釋放專業能量的意願更強。江蘇省無錫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每年都會舉辦“銀髮專場”公益招聘會,邀請用人單位面向全市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工藝工程師、設備工程師、機械設計工程師、質量主管和工程主管等技術性崗位。每場招聘會約有200至300名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老科技人員熱情高漲,他們業務能力強、人脈資源廣,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導師。”該名負責人説。
銀齡教師、銀齡醫生同樣受到再就業市場的青睞。半月談記者梳理發現,廣東、四川、雲南、陝西、河北等多地的相關部門都曾發佈過相關招聘公告。
老年人再就業市場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之變是分不開的。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李晶分析,從社會層面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為老年人再就業和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提供了機會。“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是非常有益的,能促進健康、延緩衰老,增加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存時間,享服務”,60後變身志願者
“無論你在哪裏,只要看到奉閣的標誌,就找到家了。”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他們口中的“奉閣”,正是創辦於2013年的奉閣志願團,一家以退休機關幹部、退休教師、退休職工和社區羣眾為成員的公益志願者組織,現有團員近600人。
奉閣志願團成員李桂平有理髮的手藝,是義務理髮隊的隊長。除了平時每週五在活動站義務理髮外,她還會定期到各個社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登門服務。有時遇到不能自理的老人,理完髮後,她還會再陪他們聊聊天,講講按摩保健知識,為他們清理衞生、換洗牀單。
在全國各地,60後活力老人投身社會公益活動,成為一股重要力量。江蘇無錫濱湖區水秀社區居民花樹紅表示:“我以前是個內科醫生,現在退休了,身體還好,在社區裏為老年朋友做服務,覺得能發揮餘熱。”
退而不休獻餘熱,退休黨員扮演了重要角色。江蘇蘇州高鐵新城近年來推行社區“樓棟紅管家”,引來眾多退休黨員的積極參與。居住在胡巷社區的60后王阿姨,便是一名“樓棟紅管家”。她説:“退休後還能在社區工作中發揮價值,讓我每天的生活都豐富多彩。帶動退休老人蔘與社會治理,能讓老年人重新找到人生樂趣和生活熱情。”
志願服務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標誌,但志願回饋機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離退休人員參與志願活動的積極性。無錫市濱湖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區裏以部分社區作為互助養老試點,推動志願服務常態開展,讓“存時間,享服務”看得見、可感受。一些社區專門開發了積分計算系統,老年志願者可以用積分在社區服務中心兑換大米、食用油、洗衣液、洗髮水等。
“新老人”變身新鄉賢,“鳳還巢”反哺桑梓
千百年來,懷抱四方之志的士子們通過科舉離開鄉土為國效力,到了晚年,他們則選擇回到故土,回報鄉里。時代變遷,葉落歸根這一傳統並未完全中斷。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許多地方將走出鄉村、關心家鄉的成功人士從大城市吸引返鄉,使其成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引領者。
浙江上虞 :凝聚鄉賢力量 助推鄉村振興 黃宗治 攝
為補齊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浙江省台州市曾發起萬名鄉賢幫千村活動,大批新鄉賢從道德育村、文化治村、項目扶村等多個層面助推基層治理,其中不乏60後的身影。
多地還探索成立鄉賢理事會,通過組織化吸聚各方人才,延續鄉情臍帶,反哺桑梓。
湖北省巴東縣鄉賢理事會在第一次全體大會上,就明確了五大職能,即當好家鄉建設的推動員、國家政策的宣傳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人民羣眾的監督員、文明新風的倡導員。山西省運城市把新鄉賢隊伍定義為“農村兩委的參謀,羣眾心中的賢者,鄉村振興的幫手”。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縣則將新鄉賢組織命名為上虞民間文化智囊團,而且不為門户地域所囿,整合相關人文力量。智囊團先後為曹娥景觀帶建設、大舜廟重建、大龍山開發等區重點建設工程提供系統文化策劃,在公共建築、景觀中嵌入碑刻、雕塑、楹聯文化,在文化禮堂中開闢鄉賢長廊、鄉賢榜。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城市人才濟濟,過度飽和而無用武之地,一旦迴流鄉村,則人盡其才,煥發新生機。
在各地新鄉賢的人才大軍中,退休幹部是身份較為特殊、作用比較大的一支勁旅。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表示,不少幹部退休後在城市扎堆而無所事事,是幹部人才資源的閒置和浪費。組織部門要敢於創新政策機制,鼓勵並保障退休幹部回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倡導積極老齡觀,發掘質量型人口紅利
每過一段時間,社會上、網絡上有關老年人“負擔論”就會泛起。目前來看,積極老齡觀更多體現為理念和局部實踐,系統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合力尚未形成。
老年人蔘與社會服務、實現再就業的渠道尚比較缺乏,相關制度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謝立黎説:“老年人社會參與存在阻礙,就業保障政策、配套服務還不完善,參與社會活動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也比較缺乏。下一步,應完善老年勞動立法,明確再就業老年人與就業單位之間的勞動關係,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
如何科學開發、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專家建議,將“老有所為”納入各級老齡事業規劃,落實專項經費,制定專項計劃。“新老人”羣體的職業背景、知識結構在變化,過去的治安巡邏、社區維護等志願工作,可能已無法吸引現在的老年人蔘與。要適時發展更適合他們的志願服務項目,探索麪向低齡老年人的志願服務新種類。可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學校和教育機構,聚焦後代照護、老年人互助、微環境維護、睦鄰關係、社區事務等主題,設計活動和持續參與機制,拓寬“新老人”志願服務社區的參與渠道。
與此同時,支持有專長的低齡老年人創業,設立“老有所為”創業扶持資金,優先支持低齡老年人創建志願服務機構,開展面向高齡老年人的健康服務;支持學有所長的老年人開設工作室,傳非遺文化與工藝技能。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郭秀雲認為,年齡管理是近年來全球興起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具,政府部門和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年齡管理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老化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在老齡化社會,須倡導終身學習理念,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政府應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針對技能培訓、勞動力市場反歧視、就業公共服務等制定專門政策,提高年齡偏大的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就業技能,提高該羣體的勞動參與率。
同時,促進和激勵企業實施有效的員工年齡管理策略。強化企業內部的員工年齡管理,鼓勵企業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使他們保持工作能力,並能夠延長工作週期。
在求職過程中,年齡限制成了老年人不易跨過的一道門檻。應適度放寬一些“新老人”能夠勝任的職位的年齡限制,比如建築設計、醫療護理、農業技術、手工製造等領域,老職工、老專家往往具有更豐富的從業經驗,完全退休賦閒也是一種損失。
針對新鄉賢羣體中退休幹部故土難回的現象,受訪人士建議,鼓勵縣鄉機構對退休幹部實行榮譽聘任制度;對於返鄉後貢獻較大的退休幹部,可將農村閒置的村委會房屋、辦公設備利用起來,為他們提供幹事創業、發揮餘熱的場所。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曾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幹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組織引導他們通過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傳承優良家風、關心教育青少年,開展法治宣傳、化解矛盾糾紛、參與社區建設等方式傳播正能量。
幹部還鄉變鄉賢,權力約束新起點。要加強後續管理監督制度,避免與民爭利亂作為,把黨和國家多年培養起來的幹部隊伍資源盤活、用好,發揮退休返鄉幹部老有所為的正面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
議題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伽
組稿編輯:李建發、尤立
半月談記者:何磊靜 孫曉輝 李平 邰思聰 李建發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