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病得不輕:樂視、瑞幸之騙,仍將生生不息!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剛剛,樂視、瑞幸,這哥倆又出了新聞。

快被遺忘的樂視,忽然被發現已連續10年財務造假,整個IPO都是騙來的。因此受罰2.4億的賈躍亭,被終生禁入證券市場。

同樣快被無視的瑞幸,則忽然又拿到了2.5億美元的境內融資。

看似一“反”一“正”,導致的一“熱”一“涼”,都説明中國社會,特別是主流精英階層,病得不輕。

我們病得不輕:樂視、瑞幸之騙,仍將生生不息!

哭笑不得的“該熱不熱,該涼不涼”

為什麼説病得不輕?

因為樂視這“壞消息”本應不“熱”。

“熱”不在於熱議,而在於爭論,而且是非常激烈的爭論。

2017年樂視已然東窗事發“下週回國”時,就有不少資深精英人士,居然瞪眼為樂視的倒掉而痛惜!其三段論是:“1、樂視模式未來肯定會打敗蘋果。2、樂視錯融了中國而不是美國的資本。3、是中國惡劣環境窒息了樂視的創新。”而至於,賈躍亭與樂視捲走揮霍了高達700億社會財富,坑騙了大量上游供應商,抹黑了大批員工職涯,特別是高調欺騙了舉國上下,並誤導了為人做事的基本價值觀……他們卻不聞不問。

而已近5年後的今天,即便國家已然給出了更加無可辯駁且更加駭人聽聞的調查結果,國內仍有一大批“粉絲”不為所動,依然相信賈躍亭其心可憫的人格清白,和未來逆襲可期的商業成功,併為此“信念”而據理力爭。

為什麼説病得不輕?

因為瑞幸這“好消息”本應不“涼”。

“涼”不在於無視,而在於姑息,而且是毫無底線的姑息。

020年瑞幸已然醜聞爆發驚世駭俗時,雖然當時遭遇不少精英階層都在唾罵,但是這罵卻罵得頗為自私。仔細聞嗅就會發現,精英階層的憤怒,主要不是瑞幸自身做錯了事,並傷害了整個社會,而在於瑞幸的錯事連累了自己(的利益)——這下,因為瑞幸造假,整個中概股赴美上市圈錢受阻了。總之,是非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非不要殃及自己。

而與此同時,中國草根階層則普遍沒羞沒臊地幸災樂禍。因為瑞幸騙的可是美國社會,違的可是美國法律,割的可是美國韭菜,絲毫沒有連累自己!為此,“愛國羣眾”不亦樂乎。和一百多年前魯迅筆下圍看砍頭等做人血饅頭的吃人羣眾,如出一轍,別無二致!其結果,是瑞幸事發以來,手持消費優惠券“臨幸”瑞幸的年輕人,不僅沒少,反而更多了!總之,是非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非坑了所謂敵人,便宜了自己。

於是,這家靠欺騙造假震驚全球的中國公司,在它的母國,居然過去一年經營業績“好得不得了”!

我們病得不輕:樂視、瑞幸之騙,仍將生生不息!

該棒下留樂視、瑞幸一命嗎?

既然業績居然好,那自然投資人就樂於追投。某些資本,只管嗜血如命,哪管社會與道德。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更值得觀察的是中國業界和學界的這種態度:1、個人(陸、錢)應與法人(瑞幸)分開,應給瑞幸自新機會,就不應一棒子打死;2、犯錯應與犯罪分開,既然已經嚴懲,就不應一棒子打死;3、既然能解決上萬員工就業,還能還債賠償,要保護社會生產力,就不應一棒子打死。4、既然年輕人還願意去消費瑞幸,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總之,對瑞幸,要包容!

至於整體的反思嘛,既然是個人的事……至今沒有。也看不出未來會有的趨勢。

聽起來語重心長,頗有道理。其實甚為不當,甚至不堪。

先不説參與瑞幸大量造假,至今都沒有受到中國政府與中國社會的嚴懲,單説這造假本身,也絕不可能只是幾個高管躲在陰暗牆角所為,而廣大瑞幸員工皆不知——更可怕的是,如果説作為當事者用這種辦法切割撇清,尚情有可原,但是業界又特別是學界,天然作為社會價值導向的思考者與守護者,這時卻如此文過飾非,便是令人扼腕扎心了。

事實上,中國乃至東方社會,在過去上千年相對進步緩慢,抑或者説悲劇經常重複循環,就在於我們總是習慣性將負面事件歸咎於個人,而不願意從整體上、從機制上進行反思和改善,同時輕易放過和縱容那些作為“土壤”的大多數,當然更包括我們自己。

樂視的問題,僅僅是賈躍亭等的問題嗎?瑞幸的問題,僅僅是陸正耀等的問題嗎?他們是我們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縮影而已。所謂時勢造英雄,同樣時勢也造奸雄。好人與惡人的出現,又特別是連續出現,一定是社會價值土壤催生的。

誠如納粹的問題,絕不只是希特勒的問題,而是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問題。要知道,希特勒和納粹,可是被人民選上去的,甚至是抬上去的,併為之舉國歡呼與羣體膜拜。也因此,二戰後,廢墟上的德國人並沒有因為希特勒死了,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就認為右翼種族主義結束了,就急急忙忙選擇“包容”與“自新”——而是用幾十年,始終圍繞以理性著稱的德意志民族為什麼會舉國選出一個反人類的惡魔而舉國反思,並且反思到了每一個德國人——而不是把自己輕易地打扮成無辜者,乃至受害者。

我們病得不輕:樂視、瑞幸之騙,仍將生生不息!

毒根在是非價值觀異化!

具體到樂視與瑞幸,很顯然問題的根子在於過去十年,中國主流社會對於互聯網時代下的所謂互聯網思維的非理性推崇,與價值觀異化。

這種價值異化,先是催生出邏輯上就是寅吃卯糧的“風口”行業,又在持續縱容乃至慫恿“風口”企業,為了“看起來”耀眼的速度與模式,而毫無顧忌地追求顛覆一切,包括規律,包括常識,包括社會與人倫。進而又以顛覆與創新的名義,毫無心理負擔地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挑戰法律底線。回想一下,過去十年裏,在我們中國主流階層的心裏乃至嘴上:值錢與賺錢,哪一個更重要?速度與誠信,哪一個更重要?模式與責任,哪一個更重要?暴富與可持續,哪一個更重要?我們喊的口號很動聽,但本質踐行的,就是:竊珠者賊,竊國者侯,直到“侯”不可避免地終將紙包不住火。然後,痛定忘痛,再來下一輪。

所以説,樂視、瑞幸對我們最大的毒害,並不是有形的數據造假與財富竊取,而是無形的心智破壞和價值異化。

是誰在捧殺與戕害年輕人?

而這種價值異化的理論基礎或藉口,以及對象,便是年輕人。

不是嗎?中國社會從過去20年,對於80後夢醒般的關注,到過去10年,對於90後一邊倒的諂媚,並以“後浪”誦之,聽起來很是動聽:年輕代表創新,年輕代表未來,年輕代表一切。殊不知,這裏忽略和放棄的,恰恰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責任。因為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人類過去一百年的諸多悲劇,行為主體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法西斯如是,造反派如是,塔利班如是。而希特勒和本拉登的惡,也正是在他們年輕時滋生的。如果年輕自然就能代表社會進步,以上無可辯駁的悲劇是無法解釋的。年輕,其實只是箇中性詞,只代表客觀上荷爾蒙旺盛而已,並不代表善良,也不代表判斷力。而其羣體價值,是造福還是造禍,既依靠信任鼓勵,更依靠價值引導。而人類數千年文明史總體一直在滾滾向前,並不是因為生育,而是因為教育。

所以,對年輕人的所謂“選擇”,我們的社會,特別是精英階層,是負有責任的。反之,要麼是推卸責任,要麼是別有用心。

至於部分精英説留下樂視、瑞幸,是為了保住員工就業(甚至帶有讚美的口吻),這更是似是而非,混淆是非了。如果瑞幸的員工(年輕人居多)真的有是非價值觀,抑或有良好的家教,即便沒有參與公司造假,在醜聞事實昭然天下時,都應該羞愧難當,引以為恥!在基本羞恥心之下,主動逃離尚且不及,還論什麼在“這樣的”公司裏如何繼續就業呢?

為何獨獨對藝人棒下手狠?

綜上所述,我們當前社會,不論是精英對於樂視、瑞幸作惡的縱容,還是草根對於樂視、瑞幸欺世的無感,本質上都是因為自身缺少一個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基本價值觀在指引,在約束。説了20年的“只有變才不變”一旦説過頭,就必然會走向無原則與無底線,結果一定是全社會共同買單。

這時候,我們真的必須學習德國人,深夜捫心自問:我,對這些醜惡,應擔負什麼責任?而再沒有為了撇清自己或證明自己,而繼續自欺欺人去“容”惡“縱”惡的餘地。

畢竟,我們終究要面對我們還在學堂裏的孩子:他們作為未來的年輕人,究竟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事?擁有怎樣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依然相信對於突破原則底線應該“包容與多元”,那麼那個惡貫滿盈的孫曉果,就是前車之鑑!

——令人困惑的題外話是,當我們社會對於樂視、瑞幸這樣踐踏全社會公德以自肥的毒瘤,貌似總有些“愛恨交加”而“婦人之仁“時,我們對於那些僅僅是個人私德上有瑕疵甚至只是有爭議的藝人,倒總是手起刀落,毫不遲疑,總嫌踏上有一萬隻腳都不解恨。態度差別如此懸殊,是不是就因為他們是供我們茶餘飯後的“戲子”——好欺負,對嗎?

我們內心的善惡價值標準與外在尺度,究竟是什麼?又在哪裏?這個病,還輕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1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病得不輕:樂視、瑞幸之騙,仍將生生不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