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臨近年末,公募基金經理的流動量陡然增大。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113家基金公司的285位基金經理離職,超過2015年同期的279位,為歷年同期最高。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職來職往本應是正常的新陳代新,屬於正常現象。不過,有別於一般職業,尤其是在近年來基民規模迅速成長背景下,基金經理們的一舉一動卻無疑格外牽動市場目光。
觀察全行業,部分離職基金經理存在主動跳槽的情況,業績好的基金經理選擇較多,可以自己創辦或者投奔私募基金;或去排名更靠前的大型公募,還可以跳槽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資管行業的其他類別公司等。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部分基金經理因其他原因而被動離職,這其中就不乏業績壓力。事實上,今年以來,市場風格來回切換,板塊輪動加劇,基金經理投資難度增加,而臨近年末大考,一些曾被“封神”的基金經理也同樣面對較壓力。
基金經理離職潮再現
近日,新華基金的中小市值優選、戰略新興產業、鑫泰靈活配置同時公告更換基金經理,今年三季度才上任的孫明達卸任,這距離他首次擔任基金經理恰好整整100天,這一“閃電”離任也在業內引起熱議。
不僅“新秀”離任引發行業關注,不少“老將”的退場更是引起市場的普遍關注。
今年以來,在公募行業迎來大發展背景下,基金經理方面的變動堪稱“馬不停蹄”。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113家基金公司的285位基金經理離職,超過2015年同期的279位,為歷年同期最高。而2015年,市場遭遇極端行情,同期有279位基金經理離職;2016年至2019年,同期離任的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137人、146人、159人、206人;2020年,基金經理變更頻繁,同期有227位基金經理離職。
這其中,較受關注的就有離職傳聞發酵半年多的興證全球基金“老將”董承非。10月19日在興證全球基金髮布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中證實了其離職。回顧董承非從業的18年中,其合計管理規模超過600億元,是無可爭議的的“頂流”基金經理。在“致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中,董承非寫道,15年的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生涯,歷經了2007年-2009年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2010年-2013接連數年的低迴報期,2014年-2015年的爆發式行情,以及2016年至今更加開放和成熟的A股市場。一路走來,感概良多,更收穫良多。
細數今年以來離職的基金經理,知名的權益投資名將,如博時基金研究總監王俊加盟寧銀理財。3月初,擁有19年證券投資經驗,在銀河基金擔任基金經理超過13年的錢睿南離職。東吳基金基金經理、在證券行業從業超過20年的彭敢也於3月初因個人原因離任。
整體而言,年內離職基金經理人數最多的有嘉實基金和新華基金,分別有9名和8名基金經理離職;前海開源基金和博時基金也均有7位基金經理離職;國投瑞銀、招商基金、銀華基金、鵬華基金、北信瑞豐基金等也至少有5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嘉實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招商基金、銀華基金均為頭部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均有50位以上,嘉實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甚至多達72位,因此相比基金經理的總數,基金經理離職率並不算高。而北信瑞豐基金和新華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動率則較高,其中北信瑞豐基金旗下基金經理變動率更是高達60%。
對於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去向,業內人士透露,業績好的基金經理選擇較多,可以自己創辦或者投奔私募基金;或去排名更靠前的大型公募,還可以跳槽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資管行業的其他類別公司等。
難擋多重壓力
一直以來,基金經理都被稱為是“最賺錢”的職業,然而誰也沒想到,作為“最賺錢”的一個職業基金經理,卻面臨着巨大的流失率。那麼,這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市場風格來回切換,板塊輪動加劇,基金經理投資難度增加,一些曾被“封神”的基金經理壓力非常大。
例如泓德基金鄔傳雁就曾在其半年報中表示,資本市場長期運行規律正發生較大的變化,在堅持長期投資理念不動搖的情況下,我們的投資框架和投資方法也在遭遇挑戰。
事實上,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出現巨大改變,前幾年的投資策略到了今年卻不好用了,前幾年最賺錢的白馬股,到了今年,卻成為了最虧錢的投資品種。以“寧組合”和“茅指數”為代表的新舊勢力在股市中此消彼長,演繹了一場場決勝反攻的戲碼。市場風格分化極致,打破基金經理長期樹立的堅定預期,對業績形成較大考驗。
在此背景下,臨近年末大考,久經沙場的老將們感受也各不相同。
北京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坦言,對基金經理而言,抗壓能力是基本的職業素養,每年都會經歷壓力期,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壓力。在投資中,每天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業績和排名只是一個結果。”他説,“希望投資者不要太過關注短暫的業績波動。基金經理沒有辦法左右短期市場調整,還是應該更多關注長期表現。
除了業績壓力,基金經理還會面臨諸多其他方面的壓力,如配合銷售路演或上直播的壓力、淨值回撤大的溝通壓力、網絡暴力壓力等。
此前,作為掌管超過470億資金,並曾多次獲得相關獎項的華夏基金原基金經理蔡向陽不幸逝世,年僅41歲。在他不幸逝世的背後,集中體現出基金經理光鮮外表背後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此外,這些年來,還有多位基金經理或從業人員英年早逝的例子,且平均年齡在40歲至55歲之間。至於逝世的原因,則多與突發心臟病、癌症等疾病有關,可見基金經理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身體與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