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科技“等風來”,虛擬銀行將成破局之錨?

對於香港而言,在經濟遭到持續疫情重創,紐約持續引領全球金融發展,倫敦不斷追隨,香港卻是後勁不足,被新加坡反超,亟待跟上世界金融業變革的腳步。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的發展定位,香港自身也期盼着重返國際舞台的聚光燈下。

在一年一度的亞洲金融盛會——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上,我們看到了香港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五年逾三倍,香港金融科技企業數量快速躍升。此前,香港特首李家超亦在其發表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未來將不斷提升香港的金融科技競爭力。他指出,目前香港有超過600間金融科技企業。政府會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包括鼓勵更多金融科技服務及產品進行概念驗證測試、推進跨境金融科技項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香港金融業的變革亦有着獨到的見解:未來香港金融業的最大增長潛力,將在於金融科技。政府和相關部門已循多個方向推動,例如公佈金融科技2025策略,亦已發表虛擬資產政策宣言,另有推出方便個人和商界使用的“轉數快”及“商業數據通”,配合獲外界肯定的監管機構,未來仍有不俗發展前景。

而作為香港銀行業金融科技轉型的重要實踐,虛擬銀行是香港近年來對金融科技探索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標誌着香港邁入智慧銀行新紀元,也表明了港府對於金融業變革所持的開放態度。

然而,自2017年香港宣佈引入虛擬銀行(Virtual Bank)牌照,到2019年首批八家虛銀獲批,再到2020年初運營,迄今已有五年之多。當前,虛銀行業正是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儘管香港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一再加碼,相關持牌銀行的業務開展卻並未如料想中那般順利。

香港金融科技“等風來”,虛擬銀行將成破局之錨?

香港首批8家虛擬銀行,圖源:畢馬威

前要追趕紐約、倫敦等老牌國際金融中心變革的步伐,後有新加坡、印度、印尼這類亞洲區域新秀正在崛起,虛擬銀行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排頭兵”,也肩負着香港想要通過金融科技重返全球金融中心的重任

虛銀行業率先“投石問路”,仍需更多政策支持

從出發點來看,中國香港引入虛擬銀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持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方面,這將促進中國香港金融科技的應用和創新。在另一面,旨在打破香港傳統銀行業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僅為高淨值客户提供優質服務的局面,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度,以優秀的客户體驗和科技力量,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但從8家持牌虛擬銀行的現狀來看,業績表現卻未如國內銀行那般穩健——8家虛擬銀行的税前虧損從2020年的23.8億港元增加到2021年的34.2億港元,同比增加43.7%;其中Mox Bank在2021年虧損最多,達到6.8億港元,同比增加47.8%;匯立銀行(Welab Bank)虧損增幅最大,達到69%。

展業情況上,8家虛擬銀行的客户存款規模從2020年底的157.7億港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53.1億港元,同比增加60.5%,即便增速亮眼,但僅佔銀行業總存款的0.17%,規模尚小,業務也並未完全被香港普羅大眾所接納。同時,香港的虛擬銀行存貸比水平較低且分化嚴重。截至2021年末,8家虛擬銀行的平均存貸比僅為24.6%,遠低於香港銀行業的平均水平86.7%。

香港金融科技“等風來”,虛擬銀行將成破局之錨?

圖源:《2022年香港銀行業報告》

深究其根源,智通財經APP認為,還是在於虛擬銀行作為金融科技的創新優勢並未得到完全發揮。從金融科技的本質來看,是依託各類金融創新技術對傳統金融行業的產品及服務進行變革,拓寬傳統金融機構的獲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務提供商的運作效率,並提高其風險管理能力。但目前香港虛銀的發展尚未匹配到合適的創新政策和制度框架,而經營範圍的受限亦致使金融科技的創新優勢不能被有效發揮,以至於其無法快速跑出其特有的發展路徑,經營規模和客羣覆蓋面難以擴大。

與此同時,傳統銀行同業亦在奮起直追,將越來越多的業務轉移至線上,各大銀行均完善其移動應用功能,如招商永隆推出的一點通應用程序;此外,發力移動支付等金融科技運用,如匯豐銀行大力推廣其手機支付應用Payme;花旗銀行(香港)也推出一款提供存款、外幣交易、股票買賣及財富管理等一系列服務的移動應用程序Citi Plus,可見虛擬銀行的競爭情況也未如想象般輕鬆。

首先得看到,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的橋頭堡——虛擬銀行,作為一個起步不久的朝陽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瓶頸和問題,也需要站在在更高的層面羣策羣力,推動行業走向健康化、規範化。

同時,金融業是香港處於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撐力量,維繫這一力量的關鍵在於金融創新。亦有相關研究表明,金融創新與金融制度、金融人才和金融風險防禦高度相關。以虛銀行業為錨點,加強香港的金融創新能力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着手:

首要的是,目前香港虛銀行業在參照歐美的成熟經驗,依靠市場驅動,處於“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而歷史經驗表明,在金融科技領域,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不僅可以加速發展進程,也可通過預先制定行業標準、行為規範等,降低後續盲目擴張、業務不合規等問題的概率。所以,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虛銀的系統合理發展規劃,成為如今的當務之急。在這個基礎上,為促進虛銀行業的有序發展,可以增加貼近業務鼓勵創新的實質性舉措。

與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類似,目前香港對虛銀的監管措施與傳統銀行基本相同。當前,虛銀正處於加速發展時期,着實有必要秉持“技術中立”的監管原則,避免過度監管阻礙其發展。

據此,監管層也需要對金融科技具備專業性和深入認知,亦可通過有效引入外部優秀制度,在明確金融科技發展方向的同時,為創新業務提供高效決策的指引。但也必須認識到的是,此類新業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伴隨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因此,監管當局需要在鼓勵創新和風險防控間做好權衡,避免監管過度滯後於創新。

不僅如此,當前的監管框架仍然有待完善,目前亞太區監管機構對於虛銀髮展總體持開放鼓勵態度,但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相對更為謹慎,尤其是對於虛銀進行區域/全球拓展的態度尚不明朗,這對於像新加坡與香港這樣本身規模較小,且趨於成熟飽和的銀行市場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適時審閲金融監管制度,及時彌補漏洞,同時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發揮香港金融制度優勢,在制度優勢基礎上以創新科技來扭轉金融服務業產值比重下降的趨勢,並通過逐步完善監管規則、配套的基礎設施等,為虛銀業務持續良性發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產業配套基礎。

其次,人才或為制約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掣肘之一。近年以來,在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新加坡綜合競爭力和地位持續提升,相較之下,香港卻漸顯頹勢。

從當前香港的人口結構和流動情況看,招賢引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香港本就面臨生育率低、老齡化程度高的問題,近年來,香港人口淨移出數量增加,其中不乏各行業的精英人才。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22年年中人口約729.16萬人,連跌3年,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2.1萬人,年跌幅達1.6%。人口結構失衡、競爭力下降的壓力持續增大。

而受到疫情影響,香港金融業面臨嚴峻的人才短缺,本地招聘本就十分艱難,隔離措施和旅行限制影響了銀行招聘新員工或從其他司法轄區調派員工至香港的能力。反觀新加坡,一直在逐步收緊就業準證(EPs)的標準,以吸納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由此來看,吸收優秀的國際專業人才,發揮這些金融人才作為金融創新的核心要素的作用,通過優化金融人才生態環境,讓香港成為複合型金融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是重中之重

無獨有偶,在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發佈的任期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搶人才”的舉措,成為當前強化香港整體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此次報告引人注目的一點。但“搶人才”需要從整套的制度設計出發,包括工作簽證、科研支持、成果轉化、人才住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落户政策等多個環節,這對於政府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在港府積極開放國際航班,與內地協調通關等事宜上,我們有望看到明朗的轉變。

其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國際接軌與內地融合,以最開放的態度迎接挑戰

就現狀而言,香港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這既反映了從業者對創新風險的忌憚,也折射出創新生態的不足。未來,政府一方面能通過加強大灣區的產學研合作締造創新“源頭活水”、設立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人才活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通過構建完善的“孵化器區域”、風險投資扮演“創新催化劑”、形成鼓勵冒險的創新文化氛圍等方式營造鼓勵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此外,香港金融從業者也應調整心態,對鏈接國際和內地的香港進行明晰確切定位,在推動金融科技健康持續的發展的同時,既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保持香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又能促進內地轉型升級,最終實現重回世界金融中心的願景。

着眼長遠仍具提升空間,香港虛擬銀行未來可期

事實上,發展虛擬銀行對中國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意義。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曾指出,香港的優勢在於金融市場、資金橋樑等傳統優勢,在金融科技方面需要加強自身競爭力,金管局在2021年發佈的《金融科技2025》鼓勵金融業界於2025年前全面應用金融科技,推行銀行數字化,成立虛擬銀行是香港發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措施。

除了在頂層設計和監管層面對虛銀行業進行支持,虛銀行業自身也仍需加強自身的建設和明晰定位,來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

率先拿到“入場券”,並不意味着能夠嚐到“甜頭”。由於業務受限,產品趨同,8家虛擬銀行大多選擇以“高息攬儲”為主要手段來展業,加之這幾年外部環境波動加劇,導致業績頗為波動。

同時,伴隨競爭加劇,包括來自於傳統銀行的壓力,同時為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環境,如何扭轉虧損,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實,各家也都在依據自身的稟賦,進行着一系列差異化的探索和創新。

比如,眾安銀行依託股東眾安在線的賦能,利用其“互聯網+保險”的特色業務模式,打造獨特的“銀行+保險”模式,併成為香港首家提供保險服務的虛擬銀行。其香港首張用户自定卡號的Visa卡ZA Card主打安全、流暢及獎賞豐富的消費體驗,深受年輕用户青睞,目前全港四分之一“Z世代”(20–29歲)年輕人在使用ZACard,綜合生態佈局走在了行業前列。

平安壹賬通銀行除了對個人零售業務進行佈局以外,更專注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基於大數據與金融科技模型作為審批貸款的基礎,其藉助母公司金融壹賬通先進的金融科技水平,使用中小企業的財務數據,更精準地評估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與風險水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痛點。

可以看到,各大虛擬銀行均在通過金融創新,開發多樣創新產品,為投資者提供多種保值和避險工具,吸引海內外資金的到來,從而加快金融科技的迭新。也期待着政府能夠給予進一步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行業進入高效優質的軌道。

站在當下時點,我們以虛擬銀行為窺得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一扇窗口,看到了香港世界級的金融基建、法律和監管制度,看到了不斷在挑戰中找尋機遇的金融科技企業動向,看到了港府致力於推動金融資產價值鏈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而這些勢必都將為香港金融業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和不斷成長的空間。

在這個背景之下,在香港發展的擁有虛銀業務的公司將不斷受益於行業規範化,健康化的發展,也將伴隨香港金融業的再度繁榮而獲得長遠收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03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金融科技“等風來”,虛擬銀行將成破局之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