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各大銀行秋招試題難度與年輕人告別銀行的話題交替出現在熱搜排行榜。一邊是想逃,一邊是想進,曾經大家眼中的"金飯碗"如今成為一座圍城和一面放大鏡,折射出在互聯網的衝擊下,當代年輕人不同擇業觀念的交織。
"銀行"成為熱搜常客
因為高收入、體面、穩定等標籤,銀行的每一年招考,都吸引眾多應屆生投遞簡歷,成為招聘市場上僅次於公務員的極具競爭力的單位,解決眾多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據媒體報道,今年8月以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提前啓動了 2021年秋招,不僅把2021、2020年的畢業生都納入招聘範圍,招聘規模也明顯提升,部分分支機構比 2019年增加30%以上。有聲音認為,銀行此舉或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緩解就業壓力。
即便每一年的招聘人數不少,但銀行不好進也一直是輿論共識。根據某教育機構提供的數據,銀行總體報錄比常年維持在13∶1左右,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僅中國建設銀行一家,2018年公開招聘9627人,報考人數有16.9萬人;到2019年,招聘人數1.3萬人,實際報名人數達到25.5萬人。輿論認為,銀行為了刷人,想方設法設置關卡。除了一輪又一輪的面試,前期的筆試是不可忽略的一關。而今年也不意外,從招考開始,各大銀行因筆試題難接連登上微博熱搜。比如,在中國銀行的筆試之後,就有考生在社交平台留言,稱題目跨度非常大,包括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太陽系天體運動原理、洛朗級數等,五花八門,就差沒有考醫學知識了。更有考生吐槽,"感覺在招聘中科院的儲備院士"。
與應屆生"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進銀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上,關於逃離銀行的討論不斷。以微博為例,截至11月16日,微博超話"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有2萬篇帖文,2.1萬粉絲。在這個超話中,粉絲互稱"獄友",大家發明了一系列黑話,比如用"桂圓""跪員"代替"櫃員","行蟑"代替"行長"。在他們看來,進入銀行工作就好比"坐牢",每個人都在掙扎着想要逃離。
此外,近段時間集中出現的與銀行相關的輿情事件,也讓逃離銀行的話題一直活躍在輿論場上。比如,大熱的《脱口秀大會》上,演員house談起自己當櫃員經歷時透露,客户甚至會説"你有什麼資格上廁所,你今天就是尿在櫃枱裏,也得把事情給辦了"等。
輿論聚焦高離職率與高門檻矛盾關鍵
中國建設銀行2017年報顯示,該行職工中, 41歲至50歲的員工最多,有13.5萬人,佔比為 38.45%,51歲至59歲的員工有4.8萬人,佔比 13.7%。算下來,半數員工超過40歲。2017—2019年,中國農業銀行30歲以下的員工比例分別為 20.7%、20.0%、19.3%,逐年下降;而51歲及以上的員工比例分別為24.5%、25.2%、27.4%,逐年上升。這代表着,如同互聯網大廠的"35歲門檻"一樣,銀行裏一些年輕人到了時間,就消失了。面對實實在在的數據與不斷出現的熱搜話題,不少網民發出疑問——為什麼那麼多人説銀行不好,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想進銀行工作?
目前,中國新聞網、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等均對年輕人逃離銀行的現象刊發了相關報道。報道指出,有網民説,金融機構中,證券、投行、基金公司的收入可能比銀行高,但是不穩定,風險也高,而且也更累,銀行旱澇保收。也有網民用"體面""相比其他工作,沒有專業限制"來形容銀行工作。而銀行離職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集中於降薪嚴重、工作壓力大、晉升緩慢、沒有職業榮譽感這四個部分。
據報道,1998年國家開始推進住房商品化, 2001年中國加入WTO,銀行業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 2003—2013是銀行的"黃金十年",這十年裏,銀行業總資產增長了5倍,税後利潤增長了54倍,銀行員工的薪酬也比其他行業更高。而也正是這樣,在很多人眼中,銀行的工作無異於"金飯碗"。9月23日,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佈《2020年半年度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上市銀行淨利潤同比減少9.05%,銀行史上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利潤下降首先帶來的是員工薪水的下降。2020年的半年報顯示,36家A股上市銀行支付給員工的現金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9億元。六大行中,郵儲銀行下降了13.8%。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薪資降幅超過6%。各方數據均顯示,銀行風光不再,在就業市場上,沒有有競爭力的薪酬,自然會失去有競爭力的人才。
然而,與降薪形成對比的是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一直穩步前進,壓力更勝從前。在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的衝擊下,大部分銀行轉型全員營銷。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的報道《那些逃離銀行的年輕人》指出,進入銀行工作,應屆生擠破了頭,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但進來之後,不僅取得的薪水日益衰減,人也慢慢被異化了。除了不切實際的任務指標,打計算器、點鈔票等各項考核都將員工逼向一種無效的競爭之中,空耗青春。與降薪同時出現的,還有日益狹窄的晉升通道。銀行的崗位除了櫃員,就是對公、對私客户經理,櫃員主管,然後再就是行長,每一個崗位都競爭激烈,晉升並不容易。對於大部分應屆生來説,剛進銀行不管什麼學校畢業,本科或者碩士,不出意外都將去網店做兩到三年櫃員。而兩到三年櫃員之後,路在何方,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中國新聞網的採訪中,受訪者直接表示,努力考上985、211,不是為了出來當櫃員的。
逃離之後,路在何方?
逃離銀行與千軍萬馬考入銀行的對比,所反映的是應屆畢業生的期許與現實之間強烈的反差。其中原因,既有應屆畢業生在職業規劃上整體信息滯後; 也有大環境的發展,整體行業的變革,讓很多傳統行業都措手不及、轉型困難等。
有銀行職工透露,目前留在銀行最有晉升空間的主要是三類人∶ 一是習慣於銀行工作的商務,把賺錢當作自己的動力;二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崗位的技術人員;三是家裏有資源,能給銀行帶來大額存款和進賬單。在這之外,學校、學歷、專業等,在銀行似乎都不足以當作晉升的有力裝備。
對於銀行人才流失的現狀,有銀行管理者透露,大部分銀行缺少完整的員工培養體系,這也是導致年輕人離開銀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從管理角度來看,都是希望在不違反《勞動法》的情況下把人用足。金融研究人士表示,近年銀行業人才的頻繁流動,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改革的深化和新興業態的崛起,而不是説明銀行"不行了"。年輕人要對銀行的工作理解清楚了,覺得可以接受再選擇去銀行工作。如果懷着理想的工作找不到先找一份工作再説或者已經瞭解過後來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就走了,這其實很不好,因為對年輕人來説,也是有一定的時間成本。銀行招聘成本也很高,對銀行來説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當然,銀行也應該反思,比如,崗位描述是不是應該更清楚些,對人才的培養或者崗位安排,是不是讓應聘的年輕人充分了解。
逃離銀行不是銀行或者求職者單方面的原因。輿論均認為,對於逃離銀行的年輕人的話題應該辯證來看,一方面,傳統銀行業務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是不爭的事實,這是行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新一代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如果能夠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得到在銀行苦熬好幾倍的收益,大家都會"用腳投票"
要轉型、要發展,首先就要儲備人才。銀行崗位與部分年輕人的不適配,對於銀行來説,意味着如果不根據市場進行調整,人才流失將是長期需要面對的局面。另外,互聯網金融對於傳統銀行來説,衝擊是巨大的,如果跟不上節奏或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輿論場不斷出現的相關話題,對於銀行和求職者都是在釋放信號——傳統銀行業面對激烈競爭,需要進行內部升級調整,其中必然包括新興技術人才儲備,如何吸引且留住這部分人,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銀行進行調整後,另一部分抱着謀求一個"金飯碗"的求職者,也必然要適時調整職業期許,避免空耗時間和精力成本。
(作者∶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楊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