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A股機構抱團趨勢加劇及龍頭股估值水漲船高,外資似乎偏離了傳統的“審美偏好”,開始擁抱更廣義的核心資產。在業內人士看來,各行各業的核心資產和優勢龍頭尤其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成長板塊,將成為外資繼續佈局的一個重點方向。
過去的2020 年,受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影響,外資入場節奏一波三折,流入速度相較於往年明顯放緩。更為重要的是,隨着A股機構抱團趨勢加劇及龍頭股估值水漲船高,外資似乎偏離了傳統的“審美偏好”,開始擁抱更廣義的核心資產。在業內人士看來,各行各業的核心資產和優勢龍頭尤其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成長板塊,將成為外資繼續佈局的一個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不同尋常的2020年之後,外資機構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前景顯然已經達成了共識。在他們看來,如果投資者希望獲得更高的阿爾法收益率,那麼A股市場是首選。
“在全球各經濟體中,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預計中國在全球資產市場中也將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我認為,現在討論的議題不是要不要投資中國股票,而是什麼時候投資以及投資多少。”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如是稱。
2020年外資“大進大出”
近年來,伴隨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大量海外資金蜂擁而入。不過,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受多重因素擾動,外資流入A股市場明顯放緩。
國盛證券在最新發布的一篇研報中表示,去年一季度,北向資金在全球市場動盪的情況下大舉撤離,緊接着又跟隨市場反彈顯著迴流,流入額一度創下歷史新高。到了去年三季度,北向資金又以罕見的速度持續離場,截至10月末,北向資金年內增持規模甚至不及2019年的三分之一。去年11月和12月,北向資金突然增持超1200億元,連續創下去年以來月度流入新高。全年北向資金的大進大出成為常態,淨增量較2019年明顯回落,但淨流入額仍然超過2000億元。
相較於2017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3000億元的體量,外資去年淨流入額大幅下降。儘管如此,從配置標的來看,外資的“審美偏好”正悄然發生變化。興業證券研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每年外資淨流入主板的金額均遠超中小板和創業板,而在2020年則呈現出“三分天下”的格局。
據興業證券統計,去年外資偏好的消費和金融板塊合計淨流入不足300億元,日常消費板塊甚至遭淨賣出近200億元。而外資流入額排名靠前的板塊為工業、信息技術、材料,分別淨流入750億元、620億元、450億元。具體到個股,寧德時代、格力電子和邁瑞醫療分別獲得163.7億元、136.53億元、120.33億元的淨流入,排名外資流入榜前三位。此外,隆基股份、平安銀行、濰柴動力、國電南瑞等個股均獲得50億元以上淨流入。
“隨着資金的不斷流入,外資風格也越來越多元化。從資金流入情況來看,外資並沒有完全集中在最傳統的幾隻龍頭股上,而是進行多元化配置。”富達國際中國區股票投資主管、基金經理周文羣稱。
周文羣表示,外資對於估值的敏感度較高。從過往數據可以看出,外資流入情況與估值水平往往出現相反的趨勢:當龍頭品種的估值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外資就會流出;而當估值水平下降後,外資會再度流入。
外資增配中國資產空間大
在經歷了不同尋常的2020年之後,外資機構對未來中國市場的投資前景顯然已經達成了共識。
“亞洲資產尤其是中國資產,具備在2021年跑贏全球市場的基礎。”摩根資產管理如是稱。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研究部主管高挺也對2021年A股持偏樂觀看法,預計今年可能是外資流入大年。摩根士丹利同樣對A股給出“超配”評級,繼續持樂觀立場。
施斌表示,目前全球資產配置投資者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仍不足。也許是缺乏認知,全球資產配置投資者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時間還不長。但是,由於A股規模越來越大,全球投資者對A股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眾所周知,A股已逐步被納入MSCI指數,如果A股被完全納入MSCI指數,A股在指數中佔據的份額將大幅增加,並將接近新興市場指數的40%。所以,從長遠來看,A股將成為單獨的資產類別。”
“展望未來,資金可以投向哪裏?我認為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的就是中國。”惠理聯席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拿督斯里謝清海稱。他表示,中國市場的增長機會仍然非常豐富,尤其是考慮到外資才剛剛開始發掘A股市場。就成交量而言,A股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但外資的持有率不到5%,所以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展望2021年,國盛證券在研報中認為,首先,包括MSCI在內的國際指數難有進一步擴容計劃,但這不會改變外資的入場趨勢。保守估計,配置型資金全年將繼續保持2000億元的流入規模。其次,交易盤有望重回淨流入趨勢,全年外資淨增量有望達到3000億元。最後,參考往年季節性規律,年初外資“開門紅”效應可能會繼續上演。
A股市場提供豐富的阿爾法機會
實際上,不少外資機構已將A股市場視為獲得阿爾法收益的首選。
瑞銀O’Connor中國股票多/空投資組合經理覃甲強調,中國市場可以為全球投資者提供阿爾法機會,而不僅僅是貝塔機會。
覃甲通過三種方式定義這些阿爾法機會:第一,中國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這意味着中國要麼在抓緊創新,要麼在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因此,中國與世界其他市場之間的動態關係能給外資機構提供更多的獲利方式。第二,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意味着將加快產業整合。在此過程中,頭部企業及其競爭對手的表現將大為不同。第三,QFII和RQFII的改革將使A股融券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所以注重相對價值的投資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數據研究以及對中國產業的瞭解來獲利,獲得具有吸引力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與其他國家市場相比,全球範圍內研究A股公司的分析師仍然較少,市場效率很低。就A股公司而言,市場上有70%的公司研究分析師不到3人,研究分析師超過3人的公司比例遠低於其他較發達的市場。低分析師覆蓋率還意味着更高的分散性或更高的市場波動性。簡而言之,A股非常有利於產生阿爾法收益。”瑞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解決方案亞太區投資主管Adolfo Oliete稱。
在惠理高級基金經理羅景看來,成熟市場的資產價格對信息的反應更加迅速和有效,因此會降低阿爾法回報。隨着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流入A股市場,中小投資者較為短線的交易方式帶來的短期阿爾法和市場機會可能會減少。不過,通過對企業進行深入的盡職調查和詳盡的實地調研,分析企業基本面,仍有機會尋找到長期的可持續阿爾法收益。
“我們致力於加強產業鏈研究,逆向挖掘被市場冷落的行業和公司的機會,特別是部分中等規模的細分行業龍頭企業。”羅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