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易綱最新表態!強化反壟斷、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不當連接 來看6大要點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財經

  易綱對金融科技有最新表態。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德“金融科技與全球支付領域全景—探索新疆域”視頻會議作開幕致辭,分享了對中國金融科技實踐和思考。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出以下要點:

  1、應關注對大型科技公司依賴度上升的現象對中小銀行經營活動的影響,以及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服務的集中度過高帶來的操作風險和網絡風險。

  2、中國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包括支付機構滲透進入金融領域,提供保險、小額信貸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提高了金融風險跨產品、跨市場傳染的可能性。

  3、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贏者通吃”的屬性可能引發市場壟斷、降低創新效率等。

  4、中國監管當局在努力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係。一是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同時要求支付迴歸本源,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二是強化反壟斷。

  5、堅持從嚴監管和公平監管,保障數據產權及個人隱私,維護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秩序。

  6、金融科技與平台經濟具有跨界、混業、跨區域經營等特徵,需要世界各國監管部門共同應對。

  中小銀行面臨較大挑戰

  易綱表示,金融科技在全球範圍內興起,在顯著提升銀行服務水平和經營效率的同時,從根本上改變了銀行業原有的競爭環境。商業銀行在服務場景和渠道、客户信息以及資金等方面的傳統競爭優勢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金融交易與客户消費或工作生活場景相關聯,平台企業掌握大量的客户行為數據,並可據此推導出客户的金融需求和財務狀況,各類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銀行存款的分流。

  為應對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許多大型銀行都已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金融科技的開發與應用。銀行可通過移動互聯、生物識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拓寬服務渠道,減少對人工服務的需求,提高金融機構全流程風險管控能力,降低合規等運營成本。

  中小銀行面臨着較大挑戰。中小銀行自身資源有限,只能依賴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技術和平台進行客户維護、信用分析和風險控制,可能導致負債端和資產端的獲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減弱。

  易綱提到,應關注對大型科技公司依賴度上升的現象對中小銀行經營活動的影響,以及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服務的集中度過高帶來的操作風險和網絡風險。中國有超過4000家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變革將給其金融服務、銀行存款等領域帶來挑戰。

  “贏者通吃”可能引發市場壟斷、降低創新效率

  易綱表示,中國的金融科技起步較早,在興起之初,中國的金融管理部門就通過打造審慎包容的監管環境,助推中國金融科技發展。中國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包括支付機構滲透進入金融領域,提供保險、小額信貸、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提高了金融風險跨產品、跨市場傳染的可能性;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贏者通吃”的屬性可能引發市場壟斷、降低創新效率等。

  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加強風險防範

  易綱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國監管當局也在努力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係。一是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同時要求支付迴歸本源,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二是強化反壟斷,出台《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推動大型互聯網平台企業開放封閉場景,充分保障消費者支付選擇權。三是落實審慎監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合規開展互聯網存貸款、保險、基金等業務。

  下一步,將始終堅持發展和規範並重,支持和促進平台經濟守正創新、行穩致遠。一方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平台企業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鞏固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堅持從嚴監管和公平監管,保障數據產權及個人隱私,維護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秩序。

  此外,金融科技與平台經濟具有跨界、混業、跨區域經營等特徵,需要世界各國監管部門共同應對。未來,願進一步加強與德方在內的各國監管當局在反壟斷、數據監管、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加強監管協調,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安全的金融科技生態環境。

  易綱表示,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金融科技應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賦能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同時,也應主動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挑戰,努力縮小“數字鴻溝”,建立具有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金融科技有效助力普惠金融

  易綱介紹,近年來,金融科技在中國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存儲、區塊鏈等技術持續推進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產品和工具應用日益豐富,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包容性大幅提高。

  電子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不斷提升基本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對於部分欠發達地區,存在着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户”。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較低,可為這些客户提供移動支付等金融服務。2015年至2019年,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非銀行移動支付業務複合增長率達75%,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目前,中國的存款、取款和匯款幾乎都實現了實時到賬。網上消費蓬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金融科技從根本上改善了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貸款服務。在數字技術賦能下,金融機構可以實現審批、風控等信貸全流程的數字化、線上化,具有服務速度快、風險控制準、覆蓋範圍廣等特點,減少了對抵押物的依賴,較好滿足了小微企業“少、頻、急”的融資需求。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00多萬户,有效促進了就業,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近30%。

  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運用衞星遙感、電子圍欄、區塊鏈等技術可動態監測農林牧漁等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推動資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和上下游企業融資可得性,助力農業產業現代化。針對農民“數字足跡”缺失等問題,還可利用數字化手段完善農村信用信息體系,從而有助於擴大信貸覆蓋範圍。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脱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人民銀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化手段,分析企業的日常經營、金融風險和信用狀況等行為特徵,探索精準扶持手段,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升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能力。截至今年7月末,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超7100億元,不良貸款率整體可控。總的來看,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在有少量財政貼息的情況下,保持了較低的不良貸款率,整體可持續。

  金融科技還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防疫抗疫。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無接觸式的金融服務成為緊迫需求,金融科技的賦能使得物理的“面對面”轉變為虛擬的“面對面”,金融消費者仍能得到一致性和穩定性的金融服務,這對於降低疫情對於小微企業、弱勢羣體等的不利影響發揮了重大作用。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