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9月21日消息,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自此,我國自貿區由此前的18個增至21個。如何看待此次自貿區的擴容?北京自貿區和其他自貿區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新京報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務院參事室自貿試驗區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
在趙晉平看來,此次自貿區的擴容不僅是廣度地域上的擴容,也是制度創新深度層面的進一步擴容。其中,北京自貿區的設立不在於早也不在於晚。北京自貿區可以複製利用前期自貿區積累的經驗和創新成果,同時利用建設自貿區的一些政策制度等優勢,提升北京市整體的國際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個自貿區開始,我國自貿區已有21個。不少人疑惑,中國還需要有這麼多的自貿區嗎?不過,趙晉平認為,每一個具備條件的省市自治區都應該設立一個自貿試驗區,這既是服務於國家改革開放戰略的需要,也是服務於地方改革開放的發展需要。相信隨着條件的不斷成熟,未來還會增設新的自貿區。
今年中央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自貿區在這一新發展格局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趙晉平認為,在雙循環格局之下,自貿試驗區的作用會明顯增強而非減弱。自貿區自身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從而更好得在雙循環格局建設中發揮作用。
“此次自貿區的擴容不僅是廣度的擴容,也是深度的擴容”
新京報:如何看待中央此時又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擴展浙江自貿試驗區的區域?
趙晉平:2013年以來,自貿區建設的成功經驗主要通過兩種形式進行復制和推廣:第一種形式是,把已有的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在更大範圍內複製推廣。目前自貿區累計已經有260項制度創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復制和推廣。第二種形式是,自貿試驗區是要在制度創新方面進行先行先試,不斷從廣度和深度上拓展自貿試驗區的範圍。
這一次自貿區的擴容實際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個層面就是從廣度上是把自貿區的範圍進一步的拓展,在地域上增加自貿區的範圍。在過去幾年設置的自貿區名單中,中部地區的自貿區比較少,有觀點認為出現了自貿區的中部地區塌陷。這一次在安徽、湖南這兩個中部地區增加了自貿試驗區,彌補了目前中部地區自貿試驗區佈局相對比較小的局面,提高了自貿區覆蓋率和影響力。此次北京按照三個片區來佈局自貿區,也是在廣度上拓展了自貿區的範圍,進一步提升了北京在自貿區實踐中的地位和影響。除了廣度的擴容,自貿區擴容的第二個層面是深度的擴容。也就是説,在原有的自貿試驗區已經取得進展的基礎上,在某些制度層面進行新的拓展,比如説通過擴區等方式增加自貿區的一些功能。實際上,此次浙江自貿試驗區的擴展就是從深度上進行擴容的體現。浙江原有的自貿試驗區主要是集中在舟山,主要的定位和功能相對比較集中——其定位主要是作為油品全產業鏈和大宗商品交易儲存基地、發展海洋經濟等。在此次浙江自貿區擴容之前,寧波港和舟山港已經合併,在擴容之後,寧波片區範圍內的海上特殊監管區和原有的舟山的特殊海關監管區整合在一起,兩個地區形成一個組合港,成為了一線放開、二線守住這樣高水平開放的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地域羣,這樣的一個羣在投資貿易便利化等方面更具競爭優勢。可以説,此次浙江自貿區的擴容和上海自貿區的擴容、海南自貿港的建立、臨港新片區的設立一樣,都是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深度層面的進一步擴容。通過這種擴容打造自貿試驗區這種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同時對全國的改革開放也可以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北京自貿區的設立不在於早也不在於晚”
新京報:在2013年,上海是最早設立自貿區的城市,為何北京直至現在才設立自貿區?北京自貿區和其他自貿區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趙晉平:首先,北京並不缺少在一些重大戰略問題上先行先試的條件,但是北京本身的核心功能定位是首都,其作為區域經濟中心的定位是被逐步淡化的。而自貿區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貿易投資等方面,也就會優先考慮上海或者其他地區來建設自貿區。第二,實際上北京在此前已經承擔起了自貿區建設的任務和使命。在河北自貿區設立的時候,大興機場周邊的自貿區屬於河北和北京共建的自貿區——雖然從體系上説,它是屬於河北自貿區。也就是説,北京在此之前已經開展了自貿區建設的步伐。此次又按照三個片區來佈局和打造北京自貿區,是對北京自貿區在廣度上的拓展,進一步提升了北京在自貿試驗區建設實踐中的地位和影響。第三,北京自貿區和上海等自貿區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是科技創新片區。在科技資源方面,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比較集中,以中關村為依託,北京在政府主導型的科技資源和市場化的科技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和以往自貿區主要集中在產業創新方面相比,未來北京科技創新區會在實用性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次,北京自貿區的一大片區是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實際上在北京設立自貿區之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中央商務區。通過自貿區的片區建設,利用一些政策性的優勢,形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聚合平台,北京在服務貿易等方面可以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在我看來,北京自貿區的設立不在於早也不在於晚。在今天這個階段設立北京自貿區,可以複製利用前期自貿區積累的經驗和創新成果,發揮後發優勢。同時,北京可以利用建設自貿區的一些政策制度等優勢,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提升北京市整體的國際競爭優勢。
“未來還會增設新的自貿區”
新京報:截至目前,我國自貿區由此前的18個增至21個。不少人疑惑,中國的自貿區現在可謂是遍地開花,還需要有這麼多的自貿區嗎?
趙晉平:自貿試驗區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舉措,具有先行先試的試驗功能,但是它的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一個或者幾個自貿區在全國發揮先行先試的引領示範作用,需要逐步發展到每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域都要有一個自貿試驗區在本地區進行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這是因為,設立自貿區是擴大地區開放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每個省在建立自貿區後,相應得會設立綜合保税區,這就在開放區域上有很多新突破。這樣通過自貿區這一平台,依據本地區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進行一些先行先試和制度創新,之後總結創新經驗和成果複製和推廣到本省市自治區的其他區域,從而將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和地方發展更好融合在一起。我們一直建議,每一個具備條件的省市自治區都應該設立一個自貿試驗區,這既是服務於國家改革開放戰略的需要,也是服務於地方改革開放的發展需要。相信在這批自貿區設立後,自貿區的設立會繼續延續下去。現在從全國範圍內看,還有一些地區沒有設立自貿區,隨着條件的不斷成熟,相信未來還會增設新的自貿區。
自貿區的擴容反映的是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先行先試又取得了新進展。從範圍上看,自貿區的覆蓋範圍進一步得到拓展,既包括沿海地區,也包括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從功能上看,既包括一些東部沿海的開放前沿地區,也還有一些中內陸型的開放區域。可以説,自貿區的擴容是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着力點。按照這種擴容的方向推進下去,它必定會對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建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貿區自身要進行進一步改革 從而在雙循環中發揮好作用”
新京報:中央今年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自貿區在這一新發展格局中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
趙晉平: 首先,新的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有觀點認為,隨着外部國際環境變得越來越嚴峻,中國經濟全部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把產業鏈供應鏈集中在國內,形成一個閉合的產業鏈,從而保證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當然,毫無疑問,雙循環強調的是國內大循環是主體。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內需為主導的經濟模式。但在很多高端的產業領域,我們所需的大量關鍵技術、零部件、設備還依賴於進口,在短期內這些核心短板無法得以彌補,我們應該通過自主創新、努力攻關這些薄弱環節,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通過參與國際大循環來彌補和完善薄弱環節,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國內大循環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比如,通過加強國際大循環,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進行合作,從而獲得技術研發的成果和資源。從國內外兩個市場來看,中國生產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國際市場來吸納,我們也有必要繼續拓展國際市場的空間。因此需要繼續依靠擴大開放、深化改革,通過開放的國際大循環優化和帶動雙循環發展格局。
第二,在雙循環格局之下,自貿試驗區的作用會明顯增強而不是減弱,自貿試驗區未來要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載體和平台。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載體,自貿區一定會是一個更高水平的開放平台。在這一平台上,可以充分整合國內國際的市場要素。比如,在自貿試驗區內,通過很多產業的對外開放,整合國內外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資源。
第三,自貿區自身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從而更好地在雙循環格局建設中發揮作用。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自貿區設立以來至今,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於自貿區試驗的目標產業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自貿區建設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比如,在證照分離的改革上,應該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還比如,關於特殊綜合保税區的改革,也不應該僅僅在臨港新片區內實行,是不是可以在其他自貿試驗區的綜合保税區也推進這一改革試驗?又比如,目前自貿賬户的複製和推廣都需要一定的條件,這就會產生很大的侷限性,是不是可以在更多的自貿試驗區進行復制和推廣?自貿區的制度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説,能不能通過進一步完善有關中央事權的集中授權,甚至通過在自貿試驗區頒佈法律的方式,為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另外,目前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和全國版的負面清單差距其實比較小,起不到在自貿區先行先試、率先開放的作用,還應該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改革。此外,國內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要充分利用外資,這就要在招商模式上進行許多的創新,培育自貿區合作競爭的新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