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記者 都亞男

泡泡瑪特的盲盒賣不動了,上半年淨利潤預計同比縮水近四成。

與此同時,泡泡瑪特股價也“飛流直下”,半個月市值蒸發208億港元。

沒有不過時的“頂流”,但總有產品成為下一個“頂流”。泡泡瑪特不香了,玲娜貝兒、冰墩墩、可達鴨排着隊站上了“炒”經濟的風口。

高溢價的背後,這些“頂流”產品是否有足夠的漲價空間支撐? 走下“頂流”風口後,誰來為一地雞毛買單?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

進入7月以後,泡泡瑪特的股價就“跌跌不休”,7月18日,盤中一度跌至20.9港元/股,刷新股價歷史新低,半個月市值縮水208億港元。

相較於剛上市三個月時,股價達107.6港元/股,市值高達1472億港元,泡泡瑪特如今319億港元(截至7月22日收盤)的市值顯得略顯頹敗。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來源:Wind

股價塌方,還伴隨着業績爆雷,泡泡瑪特首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7月15日,泡泡瑪特發佈《盈利警告公告》稱,預計2022年上半年營收增長將不低於30%,同時歸母淨利潤將較去年最多減少35%。

泡泡瑪特預測,2022年上半年,泡泡瑪特預計實現營收23.049億元,淨利潤則預計為2.33億元。而去年同期,泡泡瑪特營收17.73億元,淨利潤3.59億元。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來源:公告

對於業績下滑,泡泡瑪特解釋了四個原因:一是,線下商店多在一二線城市,部分區域線下門店和機器人商店因疫情暫停運營;二是,線上銷售受物流時效影響;三是,疫情影響客流量及消費者消費意願減弱;四是,前期業務擴張使費用增長,利潤下滑。

業績爆雷其實早有預兆。由於上述原因,泡泡瑪特庫存壓力明顯,多家電商平台上的泡泡瑪特旗艦店中上架了隨機盲盒、福袋等商品進行促銷。即便如此,泡泡瑪特部分新品開始提價,旗下DIMOO、SKULLPANDA等熱門IP新品漲價至69元,部分單盒漲至近百元。

國內不香,國外香?

泡泡瑪特在業績預告發布後的內部交流紀要裏,進一步解釋了未來規劃:盲盒出海。

泡泡瑪特表示,未來國內開店節奏會放緩,全年預計開 40 家左右;庫存方面,二季度採用了線上福袋等清庫存方式,但長期可能傷害品牌和定價,未來更多轉向海外銷售過季產品;目前國際化是重要方向,海外玩具市場更成熟、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線下仍是重要渠道。

泡泡瑪特不香了?

與此同時, 小紅書上“泡泡瑪特退坑”筆記發佈過萬篇、曾被瘋炒至15000元的MEGA價格腰斬、普通產品二手市場降至兩折……種種跡象表明,火爆一時的泡泡瑪特不紅了。

發生了什麼?

2016年起採用盲盒銷售模式的泡泡瑪特,正式成為印鈔機,第二年就實現了盈利,順便帶火了“盲盒經濟”這條新型賽道。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泡泡瑪特的盲盒帶給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減退,從今年4月開始看,如前述預告所言,銷售數據受疫情影響嚴重,但6月開始疫情好轉,泡泡瑪特的銷量卻仍舊是負增長。

數據顯示,泡泡瑪特年初1-2月還多渠道銷量猛增,3月開始增幅下滑,4-6月開始負增長,7月前兩週,微信小程序抽盒機、線下門店渠道銷量小比例增長外,天貓、機器人商店渠道仍是負增長。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為泡泡瑪特“盲盒”買單,也與其負面事件纏身有着莫大關聯。近期,泡泡瑪特被曝出門店二次銷售、微信小程序被疑誘導消費、長襪盲盒虛假宣傳、利用福袋清庫存、提高售後門檻等問題,這些事件無疑在不少玩家的心上下了一場冷雨,把消費熱情全澆沒了。

在一系列不樂觀的數據之下,泡泡瑪特這種模式也被質疑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近兩年,伴隨着“盲盒”熱,“炒作”這個詞語就隨行隨影。兩年前,泡泡瑪特與可口可樂聯名的一款產品曾被爆炒至上萬元,今年年初與肯德基聯名推出的盲盒套餐遭哄搶,造成食物浪費,而被中消協點名。

而這股颳起的“盲盒”熱潮也很快迎來監管風暴。

年初,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佈了《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給出了20條合規建議,對盲盒劃出紅線,提出不得違法開展二手盲盒經營活動、誘導非玩家用户加入投機炒作。

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將加快出台規範盲盒市場行為的管理辦法列入提案。3月底,合肥市市場監管局發佈《關於盲盒的消費提示》,強調經營者必須承擔法定的質量擔保責任。

上半年,泡泡瑪特多次因不正當銷售盲盒在成都、天津、杭州等地被處罰。

停不下的“炒”經濟

泡泡瑪特不香了,可達鴨又來了。

在年初肯德基與泡泡瑪特的盲盒遭瘋搶後,肯德基與寶可夢聯名的可達鴨玩具被炒至上千元,甚至為了一個玩具,“代吃服務”再現江湖,這種“買櫝還珠”的行為也被中消協點名批評。

除了可達鴨,冰墩墩、玲娜貝兒、星黛露都曾是二手市場上遭瘋搶的爆款,被炒到幾百至上千元不等,溢價在當時都遠遠高出真實價格。

萬物皆可炒,儼然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炒經濟”。“炒經濟”更是被少數年輕人信奉為投資理財的好渠道,“大學生炒鞋年入50萬元” “炒鞋賺首付”等新聞近幾年屢見不鮮。

但炒到最後,受傷的仍舊是消費者。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來源:淘寶

在冬奧期間,原價192元的“冰墩墩”被炒到2700元,但時過境遷,現在的“冰墩墩”早已恢復原價,甚至有不少消費者在電商平台評論區表示後悔。去年年底,上海迪士尼樂園新晉熱門“女明星”玲娜貝兒備受熱捧,超5000人在景區門口排隊買玩偶,甚至有消費者大呼“憋到尿血”,登上熱搜。

這些“頂流”產品藉助粉絲文化、飢餓營銷助推,價格水漲船高,受品牌價值、稀缺性等因素加持,可能存在較大的溢價空間。但需清醒認識到的是,這些產品遠沒有超越使用價值,溢價空間又談何説起?

對於這種“炒”經濟現象,新華社去年針對“炒鞋”熱,曾發文指出,“萬物皆可炒”的幻象,其實是一個個被資本吹捧的所謂“風口”,“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提醒劃清投資與投機的邊界。

流水的“頂流”,鐵打的“黃牛”。“萬物皆可炒”的幻象下,或許年輕人該思考如何不被消費主義裹挾,陷入被“割韭菜”的困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7 字。

轉載請註明: 賣不動的泡泡瑪特,停不下的“炒”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