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登國際與格科微的15年長跑,堪稱中國半導體投資的縮影。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又一家市值千億的半導體公司誕生了。
投資界8月18日消息,格科微成功登陸科創板,此次IPO發行價為14.38元/股,開盤大漲185%,開盤市值超1000億元。
在格科微的背後,是一位清華理工男成功逆襲的故事。1985年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的趙立新,在碩士畢業後,開啓了海外工作生涯。2003年,趙立新決心回國創業,帶着高中同學投資的200萬美元,他殺入圖像傳感器領域,創立了格科微。從低端市場起家的格科微,歷經18年時間,終成長為半導體的一顆參天大樹,CMOS圖像傳感器出貨位居全球第一。
華登國際與格科微的故事,同樣是一場15年的長跑。華登國際董事總經理黃慶依然印象深刻,2006年正值手機攝像頭市場崛起,作為中芯國際的重要合作者,格科微進入到華登國際的視線之中。創始人趙立新坦誠、果斷、全面的特質,打動了黃慶,因此在格科微遭遇友商傾銷產品的困境下,華登國際毅然出手投資,至今仍是第一大機構股東。
歷經34年,華登國際見證了中國半導體的風雨歷程,締造出一張龐大的半導體版圖——中芯國際、兆易創新、中微股份、矽力傑、思瑞浦等芯片巨無霸的名字赫然在列。一路走來,黃慶感慨良多:“我們深知,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是萬萬急不得的產業。”幹這一行,板凳要坐十年冷。
60後清華系創始人
創業18年IPO敲鐘,市值1000億
格科微的掌舵者是一位清華學霸——趙立新。
格科微創始人趙立新
1966年,趙立新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座縣城。小時候,趙立新家的經濟條件不好,為了貼補家用,他和父親一起擺過地攤、組裝過自行車。雖然家境貧窮,但趙立新自小成績優異,1985年獲得了全國物理、化學競賽獎項以及全國青少年創新發明一等獎,憑此被保送至清華大學。
本科畢業後,趙立新加入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工作3年後,又讀了研究生。在拿到碩士學位後,趙立新覺得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便出國工作。他先後在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公司、美國ESS公司、UT斯達康從事傳感器相關工作。多年的工作經歷,讓趙立新對芯片測試、軟件、電路設計、工藝都有所瞭解,並且他強烈地預感到未來傳感器領域一定大有作為。
彼時,UT斯達康有一位高管去中國做投資,他建議趙立新回去看一看。於是,帶着滿腔的報國熱情,趙立新決定回國創業。回國後,他恰好遇到一位高中同學,正是這位同學毫不猶豫給他投資了200萬美元,解決了創業的啓動資金。
“2003年拿到200萬美元,一條線殺回中國,是很傳奇的。我將國外打工多年的積蓄投入創業,加上同學的支持、妻子的理解,公司前期總共花了600萬美元。”趙立新曾回憶。
在這樣的背景下,格科微上海於2003年9月正式在浦東張江成立,主要從事CMOS圖像傳感器和顯示驅動芯片研發設計和銷售。
彼時,正值中芯國際想做圖像傳感器,格科微憑藉着技術優勢入圍候選合作伙伴之一。最終,只有格科微做出了成功的產品,而其他候選公司都失敗了。自此,中芯國際將研發資金集中投入了格科微,格科微也一舉成為中芯國際在國內最大的客户。
2006年10月,格科微“四晶體管”工藝的像素技術研發成功。在此工藝基礎上,格科微分別推出了GC0307、GC0309、GC0308三款芯片並迅速被市場認可,這一系列產品也為格科累計創造銷售收入10億美元。
從低端市場起步的格科微,始終沒有停止科技創新的腳步。在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格科微獨創了COM封裝工藝;在顯示驅動芯片領域,格科微自研的COF-Like創新設計則能夠以傳統COG工藝實現與COF工藝相媲美的高屏佔比。
乘着市場的東風,格科微迅速發展壯大。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按出貨量口徑計算,2020 年,格科微實現20.4億顆CMOS圖像傳感器出貨,佔據了全球29.7% 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
今天,格科微終於成功登陸科創板,首日開盤大漲185%,開盤市值超1000億元。“每一場都是硬仗。”趙立新回憶格科微的一路艱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是生就是死,而格科微就是從生死線一次次徘徊向前。”
一場15年的長跑
華登國際又締造一筆經典案例
華登國際的這一筆經典投資要從15年前説起。
時間回到2006年,正值中國手機快速成長的一波浪潮,手機攝像頭開始成為標配,圖像傳感器也因此變得愈發重要。華登國際團隊注意到了這個新興領域,這家專注半導體的VC機構判斷,手機攝像頭芯片在國內是剛需,潛在市場是一定存在的,就看有沒有人能真正做出來。
隨後,當時已經是中芯國際重要合作伙伴的格科微,進入到華登國際的視線。這裏有一段淵源:華登國際恰好是中芯國際重要的早期投資方和董事之一,因此更為順利接觸到格科微團隊。不過在正式出手前,華登國際也有過一些顧慮——彼時,中國半導體行業正處於低谷期,一些業內朋友曾勸黃慶,要慎重考慮這筆投資,因為格科微日後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國外那些擁有自建工廠的巨頭。
但在黃慶看來,這並不是格科微當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最終成為國外巨頭的對手,那反而證明格科微已經殺出重圍。他向投資界回憶,決定是否投資格科微的核心問題,在於創始人趙立新究竟能不能帶領企業把這件事做成。
經過多次溝通,黃慶發現趙立新是一位非常全面的創業者,能深入瞭解企業涉及的每個環節,集芯片工藝、設計、銷售等能力於一身。這裏有一個小細節——華登國際內部討論時,一位投委曾問黃慶:為什麼要投格科微?“市場模式清晰,缺一個能做出產品的人,而趙立新就是那個人。”他給出了簡單而又直接的答案。
華登國際董事總經理 黃慶
最終,華登國際於2006年9月完成了對格科微的A輪投資。但中間也曾出現一個小插曲,華登國際在做完對格科微的盡調後,即將籤協議打款之時,卻突然接到了趙立新的一通電話。在電話那頭,趙立新坦誠地告知一個消息:格科微之前的一些訂單被取消了,因為有競爭對手開始傾銷產品。“趙立新問我們還投不投,説這種情況不投也可以。”黃慶回憶,自那一刻起對趙立新又多了幾分敬佩。
後來,在弄清楚格科微只是遭遇短期訂單問題後,黃慶認為還是要堅決投。在他看來,一位創始人能有如此底氣開誠佈公,就值得投資人支持與信任。事實證明,黃慶與華登國際的選擇沒有做錯。
華登國際的毅然出手,也讓趙立新備受感動。在他看來,格科微與華登國際之間非常匹配,像陳立武、黃慶等華登國際核心成員都是創業者出身,對半導體有很深厚的理解,能與他產生很強的共鳴。“華登國際給我的印象是低調和務實,他們不只是考慮投資半導體能有多大的回報,而是更看重投資所創造的長遠社會價值。這種對中國半導體事業的滿腔熱忱,是其它VC少有的精神。”
陪伴格科微一路走來的華登國際,收穫了第119個IPO。時至今日,格科微的發展早已超出黃慶的預期,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挑戰國際巨頭。據悉,落户上海臨港新片區的格科微“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已經結構封頂,迎來竣工重要節點。“投產之後,格科微將擁有自己的高端產品,到那時大家勢必要對格科微刮目相看。”黃慶滿懷期待。
“格科微與華登國際還有很多事情要一起完成,我們會共同推動中國半導體走向世界,也希望能在華登的支持之下,格科微能變成一家在全球具有創新力的公司。”趙立新同樣信心滿滿。
中國半導體投資鼻祖
潛行34年,投出一張龐大的版圖
投資格科微,算是華登國際投資版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7年,被業內譽為“芯片先生”的陳立武在美國舊金山正式創立了華登國際。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華登國際開始將在亞洲的投資重點轉移到中國。1994年,華登國際開始在中國投資,不但成為當時進入中國最早的風投機構之一,也悄然把風險投資概念帶入中國。
至今近30年的時間裏,華登國際一直沿着半導體佈局,也見證了中國半導體的風雨歷程。
説起來,這家資歷深厚的機構在國內半導體行業第一筆投資要追溯到1998年。那一年,華登國際投資了楊崇和博士及其團隊創辦的新濤科技,後者是中國第一家採用硅谷模式“高新技術+風險資本”的芯片設計公司,開啓了半導體公司利用風險資本在中國創業的先河。後來,新濤科技以8500多萬美元被國際巨頭IDT收購,華登國際憑此收穫中國第一家成功退出的芯片公司。
至於後來中芯國際的出世,華登國際更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2000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帶着團隊要在大陸建立一座芯片製造廠,華登國際團隊接觸之後,看到了中國本土晶圓廠崛起的大趨勢及創業團隊的壯志雄心,便果斷出手。
此後,華登國際一路陪伴中芯國際崛起為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作為內地芯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2020年更是創下科創板最快上市紀錄,從受理到過會、完成註冊僅29天,一舉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之一,最新市值超4500億元。
2004年,華登國際又領投了半導體設備公司中微股份的A輪融資,並在此後多輪持續領投加碼。中微也不負眾望,迅速成長為集成電路製造核心設備刻蝕機的全球五大供應商之一、MOCVD全球第一以及科創板的代表性企業之一。
但期間並非一帆風順。黃慶依然記得,2011年左右,最初一批投資中國半導體的美元基金大多已鎩羽而歸,市面上投資半導體行業的VC/PE越來越少。很多LP低估了這個產業的投資價值,整個行業募投管退各個環節都很困難,國內半導體投資迎來了至暗時刻。
不過,華登國際卻在當時逆勢成立了第一支半導體產業本土基金——上海華芯基金。這隻基金規模5億元,發改委旗下國投高科和上海科創投集團共同參與出資,籌備時間近一年。儘管基金整體規模不大,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屬難得。
黃慶感慨,當時華登國際這一舉動不止創投圈看不懂,就連半導體行業人士都覺得成功性不大。“話説的重一點,會説我們腦子進水了。”但通過對中國半導體行業每年的總結和展望,華登國際團隊一致認為,國內半導體市場一年比一年大,創業團隊一年比一年強。黃慶堅信一點:中國的半導體公司,從投資角度上説必須從中國退出,大家應該把這條路走通。
最終,上海華芯投出了中國存儲巨頭兆易創新、亞洲電源管理芯片龍頭矽力傑、全球領先EEPROM芯片設計企業聚辰股份、中國本土MEMS芯片龍頭敏芯微電子、中國高端模擬芯片龍頭思瑞浦、中國機頂盒芯片龍頭晶晨股份、全球領先無人機廠商大疆創新等明星企業,構建了一幅熠熠生輝的投資版圖。
在這其中,兆易創新堪稱華登國際又一筆經典投資。2012年,華登國際參與了兆易創新的Pre-IPO輪融資。憑藉Nor Flash和MCU在半導體界打出名堂的兆易創新,也於2016年成功掛牌創業板。在此之後,兆易創新收購了指紋芯片全球第三的思立微。兆易創新由此逐漸成長為擁有多維度競爭力的芯片公司,也再次證明了華登國際眼光的獨到。
至此,華登國際已投超過500家高科技企業,並有119家被投企業成功上市,其中半導體項目佔據半壁江山。黃慶向投資界透露,目前華登國際仍有10來家被投企業已經申報IPO審核、正在排隊過會。今明兩年內,華登投資企業擬準備申報上市的數十家。苦守多年,中國半導體投資終於迎來了爆發。
與此同時,華登國際新一期VC基金募資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兩年,半導體投資火熱,LP們也開始下場搶份額。黃慶坦承,主動找上門尋求合作的LP越來越多,但他與團隊還是保持了剋制。
親歷了多個經濟週期,華登國際歷來堅守一個投資原則:優質項目多就投得快一點,覺得項目不符要求,就投得慢一點。用黃慶的話來説,“一口吃不成胖子,這個市場不會因為錢多就會自動變大。”
“頭髮都熬白了”
投資半導體,板凳要坐十年冷
多年下來,黃慶感慨半導體投資猶如一場漫長征途,“公司成不成,至少5年才會看見。像中芯國際、格科微,我們都陪伴了一二十年,頭髮都熬白了。”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是萬萬急不得的產業,板凳往往要坐十年冷。
然而這兩年,半導體投資進入狂熱。受益於政策扶持和國際環境影響,大量資金湧入國內半導體產業,以致投資圈流傳着一個説法:國內50%的VC都在看半導體項目。對此,黃慶提醒,產業不可以拔苗助長,雖然資金多了,半導體公司也多了,但產業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他呼籲大家尊重客觀規律,以前半導體產業沒有機會,現在做的不好一樣會被淘汰。
深耕半導體行業三十餘年,黃慶深刻清楚科創板的意義之大。從投資角度而言,科創板開板推動了時間點的提前到來,使得公司上市的時間縮短,整個投資進程加速,是一件非常正向的事情。儘管目前很多公司估值偏高,但他表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隨着未來更多硬科技上市公司出現,市場將逐步趨於理性。
紮根於中國市場,華登國際團隊也發現了一些“中國特色”。首先,在國內存在不同階段的市場,包含低端市場、中端市場和高端市場。這其實中國創業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可以給創業者們提供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此外,國內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超乎以往。在過去,國內更多是通過學習、模仿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如今隨着時間的遷移,科技創新正在成為企業必經的成長之路,研發投入佔比越來越高。
談及國內半導體行業的未來,黃慶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將會出現大規模整合現象。所謂整合,即是半導體企業追求增長和利潤率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減少競爭,提升話語權和定價權。以往半導體企業整合,主要發生在歐美產業成熟的地區,如今國內仍處於發展期,尚未成熟,依然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華登國際的機會所在。
黃慶分析,中國半導體正處於百家爭鳴狀態,國際形勢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高科技的崛起。因此,未來趨勢將是從單一技術創新邁向多技術融合,技術中心從硅谷轉移至內地城市。就國內芯片產品而言,無論低端、中端還是高端,都存在大量的產業機會。在這一環境下,所有企業都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但要思考如何修煉“內功”,提升管理水平,搭更大的平台,做更有價值的工作。
一家創業公司在成長過程勢必要遇到很多問題,這對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夠對被投企業真正有幫助才行。黃慶認為,除了戰略層面,一家專業的機構不能忽視投後賦能,要做到能幫企業招兵買馬,甚至提供客户、供應商、市場渠道、融資上市等多方面資源。“我們更願意將自己稱作是產業的一部分。”
格科微在這一點上受益匪淺。像三星等格科微的重要客户,均為長期支持華登國際的LP;而格科微也與粵芯半導體深度合作,參與了其A-2輪融資,而後粵芯半導體12英寸芯片廠正式量產,格科微則成為首筆簽約客户。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登國際對粵芯的投資也是強強聯合的典範。華登國際通過自身項目線的延伸,來搭建產業融合的平台,讓被投企業之間形成了相互支撐的狀態。
經歷30餘年光陰,華登國際也悄然發生了一些改變。從傳統VC,到現在不止於VC,華登國際不但開始出手PE大宗投資,還操刀了數起業內大併購。黃慶認為,這種改變是水到渠成,原因在於華登國際投資的公司長大了,“我們是為企業服務的,如果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那我們就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他們需要併購,那我們就圍繞產業做併購,整合行業。”
回顧自己近20年的VC生涯,黃慶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忙”,這也是國內很多投資人共同的狀態,不是在見創始人,就是在見創始人路上,甚至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個人生活規律。“這就是做VC的代價,你不得不接受它。但只要你對這份工作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即使很累,也能夠坦然應對。”在他看來,未來十年是中國硬科技投資的黃金十年,能夠投身其間參與這一激情澎湃的歷史進程,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