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行情一跪不起,昨天(4月11日)還來了個黑色星期一,上證指數跌穿3200點,創業板指數更是大跌4.2%,創出2020年9月以來新低。
市場一跌,大家都如芒刺背如坐針氈如鯁在喉,不少小夥伴給小柒留言,小柒你之前説可以投資基金、可以定投,我開始下手買基金,現在虧得一塌糊塗!
小柒一直在買基金,包括現在,依然在定投的路上,所以大家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但目前的浮虧,説明投資基金是一條錯誤的道路、我們以後要遠離基金大坑嗎?以後別再跟我講什麼買基金、炒股,都是騙子,我就把錢放銀行、放餘額寶,休想再忽悠我!
罵,是情緒宣泄的一種方式;但小柒希望,大家在罵完之後,可以理性地對待基金風險這個問題。
小柒跟大家講過一個詞——盈虧同源。
盈利是對於你承擔風險的補償,能在短期產生可觀收益的投資,也可以讓你蒙受損失。
這些風險是在追求盈利的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避免了這些風險,也就失去了盈利的機會。
基金也一樣,這裏主要指股票型基金,這些基金其實還是投資到股市中去,股市的波動性大家心裏有數,對應的基金自然會跟着起起落落。
那既然這樣,都有虧損的風險,我為什麼還要買基金?
因為基金的一大優勢,是分散。
單隻股票的波動很大,即使是業績優秀、走勢長期向上的股票,股價期間也有大幅調整的時候。如果你買的是單隻股票,可能在某次大調整中就被甩下車了。
要想降低波動,一個好方法就是多買些股票、尤其是相關性低的股票。在A股票跌的時候,B股票上漲,此消彼長,從而降低波動。
但這裏還會有個問題,股票之間的走勢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市場大利空來襲時,會上演千股跌停的大戲;熊市期間,大部分股票齊步下跳。
這是大環境使然,股票型基金也會很慘,讓你綠得發光。
就好像玩德州撲克,即使你沒有犯任何錯誤,但只要你玩,中間一定會有玩輸的時候。
在這種環境下,別指望哪個明星基金經理能“逆天改命”,還天天給你賺錢,能少虧就不錯了。
小柒很贊同某位基金經理講的一段話:
我們基金經理也是手藝人,就跟農夫一樣,我們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
基金經理能做的是什麼事情呢?就是乾旱的時候,我們想辦法怎麼引一條渠過來,儘量減少損失;豐收的時候,我們儘可能提升產量,把雙季稻變成三季稻,把三季稻變成四季稻。
你不能期待基金經理在乾旱的年份去求雨,或者預測明天能不能下雨,這真的不是我們的工作。
這就是目前的環境,希望大家可以理性對待基金的漲跌,要求權益類基金永遠賺錢是不現實的。
你期盼它將來有豐厚的回報,也必須接受它回撤的風險!
那既然投資權益基金風險這麼高,我買貨幣基金、或者把錢存銀行不就好了?
跟大家講個故事。
從前,有個一貧如洗的農夫,整天無所事事、十分清閒。
有人問他,你種麥子了嗎?農夫説,沒有,我怕天不下雨。
這人又問,你種棉花了嗎?農夫説,沒有,我怕蟲子咬壞棉花。
他只好問,那你到底種了什麼?農夫擺擺手説,啥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在小柒看來,全部買貨基、銀行存款,和這位農夫的做法沒什麼區別。
風險和機遇並存,沒有投資、就沒有收益。不理財、或者過於保守地持有大量現金,跑不贏通脹,反而會變成風險資產。
再説回權益基金,從短期來看,它的波動很大、風險也比較高;但如果你能做長期投資,這些波動就只是一些小毛刺而已,時間越長,“毛刺”的影響就越弱。
可以先看下美股1925-2002年的情況。
在這77年裏,美股崩潰過很多次,比如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股災、1986年的黑色星期一、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等等,但美股最終的收益率達到1775倍!
結局看着很美好,但細看下來,這77年中,有23年是虧本的,虧損幅度最大的一年甚至達到43.34%。
虧損的年份也沒有規律,可能今年虧、明年繼續虧後年繼續虧,總之,你堅持不下來,在下跌中跳車了,就只有吃癟的份。
A股雖然沒美股那麼誇張,但長期走勢也是向上的(不要盯着上證指數看)。
在過去10年裏,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混合型基金總指數、股票指數型基金指數回報率分別達到234.46%、171.24%、91.13%,年化回報率分別為13.21%、10.8%、6.89%。
但中間確實會經歷大起大落,尤其是2015年、2018年、2021年下半年以來至今,波動率非常大,就看你能不能熬過這一趟趟苦水了。
(數據來自:wind)
小柒有個姐妹,剛買基金的時候,行情漲得不錯,她説要堅持定投、做長線,最好行情跌下來,這樣可以低價進到更多“貨”。
沒幾天,行情真的掉頭向下,她開始虧錢,原先那套説詞瞬間變了:這都是些什麼垃基!不買了!
很多小夥伴跟她一樣,行情好的時候信心滿滿,高估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不斷定投。等行情真的跌下來,膽子被嚇破,趕緊結束定投。
完全搞反了定投的思路——越跌越要定投,牛市更適合一次性買入。
小柒希望大家可以正確認識基金的風險,接受它期間的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起起,不要被短期風險嚇跑,倒在黎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