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部門聯合發文加強醫美行業監管——引導“顏值經濟”合規健康經營
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從加強市場準入、資質審核、規範“導購”活動等方面,強調醫療美容服務屬於醫療活動,未依法取得衞生健康行政部門發放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者“診所備案憑證”,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為當下火熱的“顏值經濟”指出了一條規範發展的道路。
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現存醫美相關企業9.78萬家,其中2021年新增2.85萬家,同比增長225.72%。2022年新增3.34萬家,在上一年的高基數上,同比增長17.32%。今年一季度,中國又新增醫美相關企業9103家,同比增長33.53%。爆發式增長背後,是旺盛的消費需求。研究機構發佈數據顯示,預計今年中國醫美消費者規模將達2354萬人。
飛速發展中,醫美行業亂象頻發。去年9月份至今年2月份,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組織開展了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近日公佈的典型案例顯示,有人購買原料大量生產醫療美容整形用假麻膏藥品,涉案金額1.2億餘元;有人以化妝品公司為幌子,設立窩點非法生產未經批准的醫療美容用針劑,層層分銷至美容機構,涉案金額2億餘元。還有醫療美容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使用未經註冊、無合格證明文件的醫療器械,甚至有私人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及醫師執業資質的情況下,在居民小區內實施醫療美容診療服務。
《意見》從加強醫療美容行業准入管理入手,明確市場監管部門按照市場監管總局有關經營範圍規範目錄,指導確有從事醫療美容服務經營意願的申請人勾選“醫療美容服務”等規範表述登記經營範圍,依法履行“雙告知”職責,並當場告知申請人開展醫療美容服務須申請審批及相應的審批機關;衞生健康行政部門結合醫療美容診療特點,發放《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者“診所備案憑證”,加強醫療美容診所備案信息管理,強化診療質量控制,嚴把行業准入關。
根據《意見》,衞生健康行政部門辦理相關執業許可或備案時,要一併錄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信息,並通過辦理許可備案的衞生健康行政部門網站等方式,向社會公開。今後,消費者可通過這些網站查詢自己選擇的醫美機構是否合規。
消費者選擇醫美機構的一大痛點是虛假宣傳。《意見》提出加強對醫療美容“導購”活動的監管。相關部門依據職責加大對從事醫療美容診療諮詢、就醫引導活動市場主體的監管力度,規範相關主體網上信息內容發佈行為,嚴禁為未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所備案憑證”的美容機構提供診療諮詢、就醫引導服務,嚴禁無相應醫師資質或者醫學藥學知識的人員在線上線下從事醫療美容診療諮詢、就醫引導服務或利用互聯網發佈醫療美容知識科普等涉醫療領域專業信息內容。嚴禁在診療諮詢、就醫引導活動中作出不符合法律法規及診療規範要求的承諾或者表述,依法加大對“醫托”“藥託”的處置力度,查處商業賄賂,嚴厲打擊違法開展診療諮詢、就醫引導的行為。
蓬勃發展的醫美行業也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加入,一些人違規開展培訓,助長了行業亂象。《意見》指出,醫療美容培訓屬於醫療技術培訓,一般應當由專業院校、醫療機構組織對醫學生、醫療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嚴禁培訓禁止類醫療技術或者無對應醫療美容科目的所謂醫療美容新項目、新技術;嚴禁對“零基礎”等無行醫資質人員提供醫療美容技術培訓;嚴禁利用、冒用或者虛構國家機關、科研機構等名義對醫療美容培訓機構進行推薦或者證明;嚴禁承諾發放所謂的“職業證書”“職業資質”,嚴禁宣稱學習醫療美容技術能夠快速致富。
“《意見》要求強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保持對行業亂象高壓嚴打態勢,就是要掃清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以監管手段防止醫療美容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為依法合規醫療美容機構健康發展提供更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推進醫療美容行業跨部門綜合監管,由省級衞生健康行政部門會同其他監管部門系統梳理醫療美容行業風險點,結合本地實際,將醫療美容診療活動、涉醫療美容經營活動以及醫療美容用藥品、醫療器械等涉及多部門監管的事項納入綜合監管重點事項,明確重點監管清單。
另據記者瞭解,近期市場監管總局還制定發佈了《醫療美容消費服務合同(示範文本)》,通過督促機構主動公開相關資質、醫師執業資格、相關藥械等信息,並明示查證溯源渠道,引導消費者到正規機構接受醫療美容服務等。今後消費者可要求機構使用示範合同文本,以更好維護自身權益。 (經濟日報記者 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