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互聯網的依賴性也變強,並且各行業都在向着互聯網融合,比如互聯網金融信貸行業,如今用户在信貸平台上就可以進行這些操作;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互聯網金融信貸類平台業務,我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用上面這段做為定場語再合適不過了。
我個人認為,在所有行業中,最能擊穿人性的,就是遊戲與金融兩個行業。
遊戲行業創造了一個完全虛幻的世界,這個世界有極致的好,也有極致的惡;在這個世界裏你可以是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可以不用偽裝,並且毫無掩飾揮霍自己的真實。
金融行業則創造了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經濟規律就是社會運行的根本規律,通過價格衡量每一件東西的價值。在這個世界裏,90%的財富掌握在10%的人手裏,低認知被高認知無情的收割。
通過對互聯網金融信貸業務的研究,分享兩點對投資者用户思考,以及對理財端產品經理的一些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 絕大部分初級投資人比起收益率更關注收益金額。
- 對於理財平台提升成交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收益率。
之前的文章我們提到過,絕大部分的理財用户是用購買商品的思維在購買金融產品,這是非常危險;因為買商品買的是當下,而買金融產品買的是未來預期。
進而導致投資者將關注重心放在了“確定性”收益金額,而不是未來的增長比率;這樣將會產生兩個影響,這兩個影響看起來不大,但會使投資者形成不好的投資習慣。
1. 容易蔑小貪大,做出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決策如果從金額絕對值的角度看,兩三百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都不是什麼大錢,和朋友吃頓飯、逛次街的花銷都可能比這個大;所以,大腦意識會將其定義為“小錢”。
假設你有5000元用來理財,半年可收益200元,大腦就會不自覺的關注這幾個點:
“5000塊(挺多一筆)、200元(小錢)、半年時間(挺長時間)。
通過意識感性拼接,形成觀念:“投資一筆錢,花半年時間,才賺一點小錢。”進而去追求更高的投資收益,但,更高的投資收益意味着更高的風險;盲目追求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金融產品,無異於高空走鋼絲。
但你要從收益率的角度來看,投資年化收益率為8%,已經遠高於市面上銀行理財及低風險股債混合基金收益。當你有一定資金量的情況下,8%的年複合年收益率是相當可以的。
股神巴菲特累計45年年複合收益率為21%左右。投資小白難道還要妄想超過股神?
2. 容易半途而廢,“沒錢理財”將成為自己不會理財,不學習理財的最佳藉口
理財投資能力就像其他能力一樣,是可以學習和鍛鍊的,完全符合“用進廢退”原則。
但有個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人倖幸苦苦的賺錢、省吃儉用的攢錢,按時上班,努力工作。卻不願花點時間學習理財知識。當看到身邊人錢生錢時,心理發癢,於是揣着積蓄邁進金融市場。結果可想而之,“慷慨”的將錢“捐獻”給了金融市場,流進了別人的口袋。最終只剩下“不會理財、看不懂”之類的藉口。
不願學習理財知識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金融相關知識有一定門檻,且枯燥;需要長期的學習探索積累,大部分人不願意堅持,原因是大部分人只想賺快錢,接受不了慢慢積累的過程,熱衷追逐短期利益,這是人性。
第二點是認知誤區,認為投資理財一定要有足額本金,但因為“借債花錢”是人的天性,所以被“缺錢”困住手腳,永遠不會開始。
銜接上面我們提到的“金額絕對值”思維,由於關注點在“金額絕對值”而不在“收益比率”,小收益看不上,想要獲得更大的收益,那必然需要較大的本金;但由於缺乏理財思維的人往往不重視儲蓄,所以形成惡性循環,自己為自己找藉口,永遠不會開始。
基於上面兩點的結論,提升理財端平台成交效率我們就會得到一些優化思路:
比如:展示年化收益率的同時,核心轉化環節突出“參考收益金額”,通過“金額絕對值”來強化金融產品價值感知,昨日收益、收益日曆、理財月報等進行價值正強化。
再比如:通過論壇軟文等形式鼓勵小額投資,通過投資工具鼓勵“強制儲蓄”、月月投、目標投等形式。
二、對於理財平台提升成交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收益率。如果用“大明、笨笨、小閒”對理財平台的用户進行劃分,那大明用户佔70%,笨笨用户佔30%,基本沒有人願意來理財平台打發時間。
來理財平台的用户都抱有明確的目的性,那就是財富增值。投資人者做理財決策,一般會從“收益率”、“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幾個方面考慮。
科普:
收益率:是指本金投資後的收益回報比率。分為浮動收益和固定收益。“預期年化收益”,表示此金融產品持有滿一年後所得的收益回報比率,計算公式為:年化收益率=收益金額/本金*100%
風險承受能力:是指投資人的風險類型,是根據投資人資產情況、投資經驗、抗風險能力綜合評估得出,不同的平台評估規則略有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保守型、穩健型、進取型。
風險承受能力對應的就是金融產品的風險等級,通過對金融產品的類型、發行機構、底層資產、交易結構、市場波動等因素綜合考慮進行評級,大體上可以分為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
投資人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類型,選擇匹配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金融產品。根據監管要求,理財平台必須對投資人進行風險類型評估,對於超過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的金融產品,需要進行提示或限制購買。
資金流動性:是指投入資金的買賣靈活度,一般分為固定期限和靈活期限。投資人可以根據對資金的計劃安排,選擇長短不同的鎖定期限或者靈活申贖。
如果平台為綜合性財富管理平台,一般會提供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多種類型產品,例如支付寶、理財通、京東金融,可選產品豐富,投資者可根據上述幾個方面的綜合考慮作出投資決策。
網貸類平台項目的底層是信貸類資產,且絕大部分為個人信貸資產,信貸資產存在一定的壞賬率;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網貸平台都會按照“小額分散”原則進行債權拆分。(關於信貸類平台的運作模式,後續專門寫文章講解)
在底層資產類型相同的情況下,就意味平台的投資風險是趨同的。剩下就是考量收益率和流動性;一般網貸平台會提供投資服務工具,滿足各種期限的投資需求;所以實際上,影響用户決策最大的因素就是收益率。
“用户目標明確”及“底層資產類型單一”決定了用户決策和平台營銷方式的單一性。通過驗證,短期來看沒有比提升收益率更有效提升成交效率的方法了。
圍繞提升收益率的運營策略主要核心在於通過“實物獎勵、虛擬物品獎勵、各種券類”等方式,來提高投資預期收益(現金或物品折算價格)。
① 實物獎勵-0元購
0元購是信貸類理財平台常見的一種營銷策略,主要以3C產品為主。投資金額及期限滿足條件後,可以獲得實物及利息收益。實物獎勵即時獲得,利息收益部分待持有期限到期後,隨本金一起返還投資人。
對於平台來講,實物的市場價格已經摺算進付出的總成本中,其實和投資同等期限普通產品是一樣的,甚至成本更低一點。
對於用户來講,投一筆錢,有利息收益還能免費獲得商品,多值。用户不傻,算算折算收益,就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但“免費”的力量太強大,“嘴裏喊着不要,身體還挺誠實”,體現的淋漓極致。
從數據來看,蘋果、華為、小米新品發佈會後,會帶動此類活動產生一波成交高潮(尤其是蘋果,其中的道理你品、你細品)。
② 虛擬物品獎勵-積分、體驗金、各大平台的會員、購物卡
虛擬獎勵是信貸類理財平台應用範圍最廣的營銷形式,應用於任務、活動、轉化激勵等多種形式。這裏重點説明一下體驗金和購物卡。
體驗金是指信貸類理財平台提供的一種投資流程體驗虛擬貨幣,獲得出借虛擬本金後持有1-7天的利息收益。核心作用有三個:一是進行新手投資教育,降低新手投資心理門檻;二是促進關鍵環節轉化,如開户、首投等;三是用作獎品獎勵。這種活動形式支付寶內也在廣泛應用,比如“黃金票”。
體驗金投資後的利息收益是可以直接提現的,等於贈送真金白銀。所以,贈送體驗金等於是“返現”。
購物卡是第三方電商平台的儲值卡,常用的有京東卡、蘇寧卡,屬於市場硬通貨;理財平台平台通過出借獎勵贈送投資者購物卡,等於繞開監管三降要求,變相提高收益率;條件達標後電子購物卡自動發放,其中涉及到任務系統、獎品服務等營銷系統,後續在營銷中台部分,再做詳細講解。
③ 優惠券類獎勵-滿減券、加息券
優惠券是信貸類理財平台最最常用的營銷策略,沒有之一。滿減券、加息券屬於獎品服務中不同的獎品類型,屬性不同,用於不同的業務場景。(這裏只説明其業務用途,關於此類獎品的產品設計邏輯,後續營銷中台部分文章中詳細講解)
滿減券,顧名思義就是投資者投資滿一定金額,會減免一部分本金。由於銀行存管機制限制(資金與交易分離),滿減部分金額實際是由平台營銷款賬户打進投資者賬户;舉個例子,比如滿10萬減2千,用户實際付出的還是10萬元本金,只是平台通過營銷費用轉了2千至用户賬户。並不是用户實付8千。如果將滿減金額折算成利息收益,實際是提高了本金的整體收益率。
加息券,是指在用户出借的時候,直接將此部分利率疊加在原有利率之上,比如“10%+2%”。由於產品的利率是由平台指定,所以加息是最普遍、最方便快捷的處理方式。
在折算後相同收益率的情況下,“加息”是沒有“滿減”划算,因為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
信貸類理財平台長期以優惠券作為常規營銷策略,平台投資用券率高達90%以上。造成平台用户過渡依賴券類,有券成交效率與無券成交效率,相差約2倍。
以上提到的運營策略需要“獎品管理、活動管理、任務系統、會員體系、積分系統、交易服務”等多個系統支撐,後續我會專門寫文章對這些系統做詳細講解。
“利率”本身無褒貶之分,但部分信貸類理財平台為了快速擴大規模提高總待收,通過變相提高收益率吸引資金,平台缺乏風險控制能力,無法消化市場及監管政策波動帶來的風險;最終引發暴雷,落得一地雞毛。
本文由@Zero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