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楊於澤
在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國產運動品牌安踏贊助的運動隊和運動員摘得獎牌27枚,李寧贊助的摘得31枚,雙雙進入世界前10名。相關公司的半年報也證明了這些品牌的價值,比如李寧上半年營收同比上升65%,安踏同比增長35%到40%。
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國體育運動品牌,在衝破跨國公司品牌的長期擠壓後,明顯走上崛起之路。去年安踏即以51.62億元的淨利潤首度超過阿迪達斯,成為僅次於耐克的全球最具盈利能力的運動品牌公司,今年上半年其港股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體育用品集團。李寧今年上半年淨利潤19.62億元,同比增長187%。這與阿迪達斯今年二季度虧損5.43億歐元形成鮮明對比。
不能低估中國體育運動品牌崛起的意義,這是一個朝陽產業。現在年輕人日常穿着的主流不是商務或休閒皮鞋,而是各種運動鞋和休閒運動鞋,一些運動服裝也成為年輕人的日常着裝。長期以來,國內年輕人對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情有獨鍾,這是一個龐大市場。我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包括體育用品在內的體育產業總規模要達到5萬億元。
在國際品牌“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國產品牌面臨的困境主要是三個:一是過去國人運動消費少,體育用品開支有限,體育用品市場長期被忽視;二是國內資本長期跟風“來錢快、來快錢”行業,不願意深耕體育用品市場;三是體育用品市場的開放度很高,耐克、阿迪達斯等大量國外品牌深耕中國市場,在國人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品牌偏好。
現在是國內體育消費爆發的時期,有利於體育運動用品品牌乘勢而上。發展國產體育運動用品品牌,具有兩大優勢,一是14億人的體育運動用品大市場,消費層次豐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做大做強的條件;二是中國人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從家用電器到手機、乃至汽車、飛機制造,中國都實現了從“跟跑”到獨創的成功跨越。體育運動用品從設計到製造,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觀念或技術障礙。
體育運動用品產業既不是高新技術產業,也不是戰略新興產業,但產業體量大,一頭連着全民健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一頭連着大量就業、投資機會,值得我們深耕與精雕細琢。運動品牌並不是簡單地生產幾件運動服裝、運動鞋,而是着眼於年輕人的審美與休閒需求,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使整個產業具有朝陽產業特徵。
現在很多人稱國產運動品牌為“國潮”,意味着14億人口存在共同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認同,“國潮”不可辜負了人們的期望。當然發展國產運動品牌決不是關起國門自給自足,“國潮”必須立足市場競爭,真誠地向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的長處學習,憑藉品牌“軟實力”把自己牢固地立在全球化市場上。
【編輯:鄧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