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及廣告宣傳費大幅增長,千禾味業上半年淨利卻下降近六成。8月19日,主打“零添加”醬油的千禾味業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受原料價格上漲和促銷宣傳及廣告費同比增幅較大影響,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為6581.28萬元,同比下滑58.09%。值得注意的是,千禾味業高管們似乎對業績下滑早有準備,自去年以來,包括公司董事長伍超羣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以及公募基金均頻頻減持公司股份。在業內人士看來,業績下滑加上“零添加”標識的約束,讓千禾味業的未來充滿變數。
廣告費猛增
延續了一季度業績頹勢,千禾味業上半年淨利降幅進一步擴大。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千禾味業實現營收8.86億元,同比增長10.82%;淨利潤6581.28萬元,同比下降58.09%。
“此次淨利下降主要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公司強化品牌建設加大電視廣告投放力度導致促銷宣傳及廣告費同比增幅較大等原因所致。”千禾味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千禾味業的營業成本為5.12億元,同比增長27.39%。銷售費用2.34億元,同比增長38.35%,其中,促銷及廣告宣傳費達1.54億元,同比增加1.13億元,增長279.68%。
值得注意的是,在千禾味業大手筆砸廣告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千禾味業的銷售卻未出現明顯的增長。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增速僅為10.82%,遠低於2020年上半年的34.53%。
對此,千禾味業的解釋為,提升銷量不是加大廣告投入的主要目的。“上半年的廣告投放主要是江蘇衞視兩季的《新相親大會》,其主要訴求是提升品牌知名度,豐富品牌聯想,從而形成品牌資產,提升銷量是間接需求,而且是一個長期受益的過程。未來,千禾將繼續優化廣告投放策略,以達到更優的效果。”千禾味業相關負責人回覆説。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千禾味業投放的《新相親大會》等廣告,針對的主要是新生代消費羣體,但從效果來看,上述投放轉化率並不高,這也造成了銷售成本過高,吞噬利潤的問題。
高管減持,股價受挫
高管們似乎對千禾味業業績下滑早有準備。自去年以來,包括伍超羣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均多次減持公司股份。
Wind資訊顯示,從2020年初到去年2月底,伍超羣減持50多次,累計套現超過10億元;千禾味業董事、伍超羣的侄子伍建勇減持套現超過5.8億元。其他高管緊隨其後。數據顯示,千禾味業的董秘呂科霖、董事胡高宏在2020年6月分別減持了5.25萬股、8.72萬股;2020年7月,千禾味業披露公司董事、監事、高管何天奎減持14.6萬股,今年2月再減持16.9萬股;2021年2月2日,千禾味業稱公司董事、副總裁劉德華在1月29日減持30萬股等。
對於為何在業績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千禾味業的實控人、高管們瘋狂減持,千禾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高管的減持是基於個人資金需求,不代表日常經營或團隊發生變動,目前高管人員穩定,未對公司產生影響”。
受業績下滑、股東減持影響,千禾味業股價連番受挫。2021年2月10日,千禾味業創出了51.37元的高價,此後其股價一路下跌。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千禾味業股價大跌,與其中期業績不理想有着直接關係,再加上股東接連減持,更加重了資本市場對千禾味業未來業績增長的擔憂。
“零添加”概念遇阻
業績下滑、高管減持、股價腰折……這難免讓業界質疑,千禾味業的“零添加”概念不靈了?
資料顯示,千禾味業原名恆泰實業,成立於1996年,起初主要產品是一種名為焦糖色的食品添加劑,2007年千禾味業首次提出“零添加”概念,以此概念來拓展中高端調味品市場,並於2016年成功上市。相關數據顯示,“零添加”醬油佔據了千禾味業醬油產品50%以上業務份額。
不過,近年來國家在“零添加”方面有了更多監管。2020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稱:不得標註“對於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在朱丹蓬看來,企業所謂的“零添加”概念,在沒有國家標準背書的情況下,更多是一種噱頭。相關部門對市場上“零添加”一類的標識產品監管將進一步收緊。而這對於超過50%的醬油產品是“零添加”概念產品的千禾味業來説,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對此,千禾味業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目前上述管理辦法尚未實施,具體內容如何尚不清楚,公司將會密切關注,具體影響要根據總局公佈實施的正式文件做進一步評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説國家對“零添加”的監管還尚未對千禾味業有明確的影響,那麼業務規模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有着一定差距將成為千禾味業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數據顯示,A股醬油類上市公司海天味業、中炬高新2020年營收分別為227.92億元、51.23億元,千禾味業營收為16.93億元,不足海天味業1/10,也不及中炬高新一半。
“‘零添加’概念噱頭大於實質,難以撐起千禾味業高端化的護城河,在海天味業、中炬高新等調味品龍頭的擠壓下,其競爭能力明顯不足,後續成長也會乏力。隨着監管的收緊,以及來自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圍攻,千禾味業的‘零添加’概念還能講多久,猶未可知。”業內人士稱。
北京商報記者 郭秀娟 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