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IPO圍城|封面文章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一年多來,45歲的錢堃喜憂參半。
喜在三巽集團(6611.HK)成了登上港交所的幸運兒;憂在三巽集團已跌入仙股——0.32港元/股,沒有發過一筆債券。
像三巽一樣,赴港上市像雞肋。一些隱形的成本,成了負擔,包括在港租辦公樓、養香港團隊、公關團隊和維繫市值管理等。
有投行人士向樂居財經算過一筆賬:對房企而言,上市前保薦費用通常在3000萬港元左右(請一位好點的保薦人費用約500萬美金);上市後,每年上市平台維護費用約400萬港元,承銷費用提2到3個百分點。
在地產上行期間,這點費用就像灑灑水。而今,地產進入寒冬,2022年上半年60%上市房企出現虧損,銷售額下滑50%以上。物管行業也同病相憐,市盈率普遍跌到10倍一下,風光不再。
當資本盛宴變成沉重的負累,一些地產商老闆腸子都悔青了。尤其是那些沒有拿到美元債的企業,上市了個寂寞。雖然上市對企業品牌大有裨益,但一切曝光於陽光之下後,上市就成了一柄雙刃劍。
一個現實是,上市風光,冷暖自知。有的人在困在圍城裏,有的人還在進城的路上奔襲。
悔意
兩三年前,地產行業掀起的那陣上市潮,成就了不少中小房企的上市夢。敲鑼之日,現場往往掌聲不絕,眾人舉香檳慶祝。如今,這樣的場景,已很難見到了。
2019年,調控的信號初漏端倪,但房企在上市的狂歡中,並沒有太在意行業深度調整的徵兆。那一年,總共有6家房企登上港交所,推崇“阿米巴”模式的中梁、最年輕的上市地產公司新力控股等,都繼續在演繹着高週轉的邏輯。
期間雖然破發現象屢見不鮮,但這些房企仍慶幸自己能夠“上岸”,為自身的發展拓展空間,暢想未來。
隔年,在疫情告一段落之後,地產商上市勁頭仍然較猛,2020年共有7家房企如願登上資本市場。但“三道紅線”的出爐,終究為上市熱潮的尾聲,寫下了註腳。
風口過後,房企突然發現,港交所的大門,越來越難叩開了。奧園旗下的中國文旅,多次衝擊港交所失敗,終究還是歸於沉寂。此外,實地集團淺嘗輒止,新星宇控股三度遞表,也沒了下文。
去年至今,僅有一家房企上市成功,那就是三巽控股。而它的上市歷程也可為曲折不斷,經過四番進擊,終於不虛此行。但來之不易的上市,卻沒有給三巽帶來了預想中的驚豔。
上市之後,三巽的股價最高達到5.88港元/股,但後續有所下滑,尤其在今年5月26日,其跌幅達到35.76%,並於6月22日收盤報0.98港元/股,正式淪為仙股。
在地產股市盈率普遍走低的情況下,三巽的市盈率,也從上市初的7.18,降低至目前的-1.98。資本市場對它並不看好,因為其市值已下跌了93.1%至2.16億港元。上半年,三巽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3440萬元,每股盈利虧損,導致市盈率呈負數。
類似三巽這樣“過山車”的情景,只是行業中的一個縮影。
2020年後才上市的領地,也在今年5月19日,從3.41港元跳水至0.55港元,跌幅達83.82%;祥生因債務危機,同樣遭遇過53.91%的較大跌幅。兩家上市房企現均進入了仙股的行列。
截至9月9日,領地的股價為0.39港元/股,市值已縮水了92.96%,市盈率從上市初的9.36跌至0.82;祥生的股價為0.4港元/股,市值也減少了92.74%,因經營虧損,其市盈率也已成負數。
新力控股的跌落更為急劇。去年9月20日,新力的開盤價原本還有3.95港元/股,但在幾個小時之內,其跌幅便達到87%,直至當日下午3時38分起中途停牌,其股價定格在0.5港元/股,市值跌幅接近9成。
遭遇流動性危機的新力,於去年年底,被從恆生綜合指數、恆生港股通指數、恆生港股通非AH股公司指數等剔除。後來,因未能按時發出年報,它又新增了一項停牌因素,多了一層復牌的障礙。
據樂居財經測算,2019年至今,新上市的14家房企,他們上市首日的平均市值為87.99億港元,截至9月9日,只剩下33.14億港元;原本平均市盈率為12.17,如今只剩下-2.58,可謂是一片悽然。
除了天保集團、港龍中國市值有所提升之外,其他的上市平台,有9家市值跌去超過一半,7家市值跌去八九成。
現實的處境,給曾經那些擠破頭奔赴港股上市的房企,潑下了一盆涼水。IPO的籌集款,或許能稍微緩解某個階段的流動性問題,但花着錢登陸資本市場、維護上市平台,卻遭到了資本市場的打擊,這很難不給他們留下創傷。
再者,眼下地產融資渠道收緊,境外債發行難度、成本增大,後來上市的這些中小房企,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或許會重新斟酌上市時機。
一位地產老闆直言,“過去上市可以圈錢,現在地產公司去香港公司上市肯定是沒意義,不僅花錢自討沒趣,還因為各種監管,融不到錢。”
在他看來,“身邊一批2020年中至2021年中上市的小型房企,如果他沒有上市的話,這一波不一定會出現流動性危機;但因為他上市了,也發債了,後面風險就非常大,甚至個人的財產也會受到巨大損失。”
降温
物企的上市費用,也不容小覷。還未上市的俊發物業曾自曝,自2020年7月29日啓動上市以來,陸續與上市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審計機構、券商等)簽訂了相關服務委託協議,共計已支付12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850萬元)。
曾經,因輕資產屬性,擁有穩定現金流的物管股,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眼下,它也逐漸走下神壇。
2019至2022這四年間,新上市的物管企業,分別為10家、18家、15家、5家,其中大部分通過IPO上市,個別通過借殼、重組更名上市。歷經兩三年的資本熱潮之後,登陸港交所的物企已越來越少,截至發稿前今年只有5家物企成功上市。
現階段,大部分物企都已上市,扎推衝擊資本市場的現象,難以再現。但諸如中相美好、潤華物業、眾安智慧生活、萬物雲、龍湖智創生活、萬物雲等,排隊等候的主體,仍有7家左右。
這在某種程度説明,物企上市被阻隔,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市場環境。
早在去年5月,港交所表示,將在2022年提高上市門檻。新規中,不僅把上市申請人主板盈利規定調高60%,還要求申請人在三個會計年度的股東應占盈利,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最近一個財年不低於3500萬港元;前兩個財務年度不低於4500萬港元。
在此之後,物企遞表洶湧,但能成功上岸的寥寥。而地產連綿不絕的暴雷聲,也讓與之關聯甚密的物管股受到了牽連。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對它們已沒有了起初的狂熱。
樂居財經統計獲悉,2019年至今新上市的48家物管企業,它們上市首日的平均市盈率,高達33.84倍;但到9月9日,僅為7.3倍,同比下降了78.43%,跌幅驚人。其中,只有新大正、德商產投服務等實現了市盈率的提升,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跌落,35家下降的幅度甚至超過50%。
市盈率的下滑,往往與股價、市值的大幅下滑息息相關。上述49家物企上市首日的平均市值,曾達到約93.91億港元;截至9月9日,卻僅剩51.95億港元,同比的降幅為44.68%。
能維持、提升市值的並不多,包括濱江服務、和泓服務、銀城生活服務、新大正、保利物業、華潤萬象生活、建發物業、德商產投服務等,它們大部分均為流動性正常的房企關聯公司,或是擁有國資背景的企業。
物管股資本市場的表現,在幾年間經歷了高岸為谷的巨大變化,讓人直呼不可思議。因為去年年初,碧桂園服務與恆大物業,還在為“頭馬”之爭而不斷拉鋸,贏得了資本盛宴的喝彩聲。
2021年2月1日,因將亞太酒店物業收入囊中,恆大物業一度衝破2000億港元市值,反超碧桂園服務盤中市值1903.11億港元,撼動了後者物業股“市值王”的霸主地位。但“高光時刻”沒持續太久,當日碧桂園服務在收盤之時,再以1895.78億港元總市值趕超恆大物業,繼續領銜物業股。
兩天之後,隨着恆大物業利好刺激逐漸消散,碧桂園服務再度展現其“王者”雄姿,收盤後總市值達2024.80億港元,以210多億大比分超越恆大物業。
這樣的場景,只是彼時短暫的狂歡。後來地產下行,物管上市平台的命途多舛,它們普遍受挫,有的被房企攫取資金,有的被甩賣,有的退市,有的還因操作違規被處罰。與來時的鮮花與掌聲相比,如今可謂是滿目瘡痍。
行業已漸漸迴歸了理性,再加上頭部物企入局,馬太效應增強,物業股稀缺性大大降低,股市的起伏也讓人大跌眼鏡。
今年7月27日上午,市盈率最高的還是上市不久的力高健康生活,一度超過90倍。就在外界猜想力高健康生活是否天賦異稟的時候,收盤前一個閃崩,市盈率掉到15.96倍,至今只緩慢恢復到19.2倍。
其實,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力高健康生活估值有虛高嫌疑,後期回落的可能性較大。”由此可見,市場終究還是會逐漸沉澱下來的。
等待
面對資本市場的低迷,蓄力奔赴港交所的主體,變得尤為遲疑。房企是如此,物企更是如此。甚至有地產老闆跟物業條線負責人因為“是否在把物企推向資本市場”,而產生不統一的意見,不歡而散。
4月22日,眾安集團旗下的眾安智慧生活,在兩輪遞表後,終於敲開了港交所的大門。然而不久之後,它卻出乎意料地宣佈放棄全球招股。直到3個月後,它才重啓IPO,再次衝擊資本市場。
更早之前,祥生活通過聆訊後,也未有進一步動作,其明確表示:“基於對近期市場動態的持續關注,經公司管理層綜合考量,決策暫緩發行流程,並自主選擇發行窗口。”
龍湖旗下的物業平台龍湖智創生活,姍姍來遲,直到今年年初才開始提交招股書。歷經兩次遞表,龍湖CFO趙軼直言上市準備已經就緒,資料已經準備完畢;但他話鋒一轉,卻仍表示不着急。
他認為,“目前市場情緒不佳,龍湖智創生活會關注市場,不着急,反而要把發展的重點轉為內生,關注內生的轉化率、接管的效率,以及內生的毛利率提升,包括減少對一些低質量收併購的依賴。”
換言之,龍湖並不覺得當下是物企上市的好時機。這一點,王健林也深有同感。
一向注重打鈴交卷,迅速跟進招股書的萬達商管,如今距離第二次遞表已過去5個月,卻仍沒收到過會的通知。上市不易,若歷經曲折,最後卻沒獲得一個滿意的估值,也是王健林不願看到的。
6年前,王健林不滿萬達商業估值被嚴重低估,而果斷退市。這一次,他可能同樣也不想讓這種情況發生。
據第一份招股書披露,珠海萬達商管的估值約280億美元或人民幣1800億元,這個估值體量,令許多商管公司望塵莫及。帶着投資者的期待,假如萬達商管市盈率偏低,那將產生不小的偏差。
不過,也有物企不以資本市場的市值窗口為考慮因素。9月第一天,萬科旗下萬物雲通過港交所聆訊,並披露聆訊後資料集。
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説,萬科不是賣豬仔,用好的價錢把它買掉,而是希望通過上市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短期市場的估值不是最在意的,更在意的是通過資本市場能夠獲得怎麼樣獲得更多的力量,支持萬物雲進一步發展。
然而,任何上市平台都會注重市值,都喜歡被資本市場看好。鬱亮這番話,或許實質上是在表達對萬物雲的自信,打消投資者的顧慮罷了。
文章來源:進深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