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導致基金投資失敗的“坑”有哪些?你中招了嗎?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以來,基金整體賺錢效應仍然延續,有多隻主動權益基金收益率超過50%。良好的收益也吸引了投資者的參與熱情。根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以來新發基金只數達到211只,募集總規模已經突破兩萬億。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選擇通過投資基金等方式間接入市,讓專業的投資機構為其理財。這種變化趨勢反映了居民理財意識正在日益增強,同時也與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的發展軌跡相吻合,在美國這樣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投資者也更多地選擇購買共同基金進行理財。

  不過,任何方式的投資活動,風險總是與收益相伴相隨的。基金投資人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投資、實現成功投資呢?今天,小編將為您講解投基理財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坑”,讓您成功避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成為一名真正的理性投資者。

  盲目追求高收益 缺乏風險意識

  近幾年基金的賺錢效應讓許多投資者心癢,不少基金實現“一年翻一倍,十年翻十倍”的財富效應也讓投資者有了不切實際的理財目標,以為通過基金可以短期內實現較高收益。一些投資者也喜歡跟着平台熱銷榜單或者業績排行榜來買基金。甚至有些投資者到基金公司或者櫃枱直接要求推薦一年漲幅在50%以上的基金。

避坑指南:首先,基金投資不能光看“熱鬧”,更要看“門道”。投資基金之前,首先需要深入瞭解產品的情況,並結合自身情況、投資目標等情況來進行選擇,畢竟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及投資風格偏好都有所差異,打榜基金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其次,一隻基金不可能常常躋身業績榜首,基金屆就有“冠軍魔咒”的説法,從大多數情況來看,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第2年、第3年表現往往平平,甚至跌幅超過平均水平。所以追着榜單買基金,要當心追高被埋哦。

  再者,正規的金融機構不會保證投資收益和本金安全,並且會進行風險測評提示投資風險。而騙子往往會以口頭承諾形式,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比如推薦翻倍基金,讓投資者立即簽約買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等,最後使參與人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投資者要擦亮眼睛,面對承諾收益的不正規機構,應該掉頭就走。

  通過基金變相炒股 追漲殺跌

  這幾年基金行情比較好,買基金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有很多投資者把基金當做股票來炒,拿基金做7天短線交易。也有的人剛漲幾個點馬上止盈,還沒跌幾個點馬上就止損。

  一直以來,“高拋低收”被看作是攤薄成本的一種方式,市場上還流傳着基金高拋低收的操作口訣:大跌大加,小跌小加,不跌不加;大漲多出,小漲少出或不出。上述口訣被諸多基民津津樂道,併成為他們短線操作的一種可行路徑。

  避坑指南:“高拋低收”是一種攤薄成本的方法,但由於申贖基金有一定的費用,持有期限越短,一般費用越高,如果頻繁地申贖,也會增加自己的投資成本,非常不合算。對普通投資者來説,很難精準把握住市場牛熊轉換的時點,追漲殺跌也會使得持基體驗很差,在長期波動中的勝率也是很難把握的,往往賺不到錢。相反,如果是挑選好股票賺錢的基金,即使買在大盤的相對高點,拉長來看,也可以靠時間來彌補風險。

  此外,對於基金經理來説,時機選擇對於收益的貢獻相對較小,更多的收益來自於資產配置和個股選擇。市場也有牛市熊市,基金賺錢的時間維度相對較長,並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

  產品選擇過於隨意 沒有配置意識

  很多投資者選擇基金時,並沒有根據自身情況分析再做出選擇,而是看到別人賺錢了就跟隨或者聽信別人的宣傳就投入真金白銀,有一些甚至沒有區分產品的類型、投資不同資產的比例以及相應的風險等級。

  譬如有的投資者,明明風險等級很低,卻全倉配置了高風險的股票基金;也有一些風險偏好水平相對較高、風險承受能力強的投資者,在這幾年的震盪向上的結構性行情中,將過多的資產配置在固收產品上,錯過了這一波基金賺錢行情。

  避坑指南:基金具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基金風險收益特徵不一樣。作為投資者,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選擇的基金不合適自己,也很難做到長期持有,從而也享受不到基金的長期收益,而基金在短期內虧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投資者在具體決策過程中,有必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選擇的產品的風險等級、產品類別、投資方向和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等信息,再慎重的做出決策。

  其次,要有資產配置意識。長期來看,投資者大部分的收益來自於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即根據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把權益、固收和另類資產根據適合自身的情況分配不同的配置比例,也有分散風險的作用。我們理財的目的,不是單靠某個產品實現財務自由,而是根據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個人的財務狀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搭建一個資產配置的架構,從而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文章來源:光大保德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