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導語:石油戰爭的後續影響,或許是顛覆舊世界格局的導火索。

2017年,31歲的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登上了覬覦已久的寶座,在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薩勒曼宣誓就職,成為沙特的新王儲。

沙特王室成員的眼中,薩勒曼代表着“改變”。

薩勒曼一直致力於改變沙特對石油的依賴,朝着多元化方向轉型;他還主導了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行動;顛覆了傳統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製度。

他的上位,除了自身殺伐果斷,是個狠人,還有着諸多國內外盟友的支持。

首先,由於世界油價持續低迷,沙特財政壓力上升,中東地區亂局持續。沙特面臨的內外壓力越來越大,王室掌權者不希望看到因為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

另一方面,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明顯表露出對薩勒曼的支持態度。同時,美國也希望沙特早日完成繼承人調整,鞏固美沙同盟。

但讓世界警察沒想到的是,他親手扶上位的沙特發動了“石油戰爭”,還把矛頭指向了自己。

01 “情人”沙特

沙特這個“情人”,是羅斯福為美國找的。

1945年初,二戰即將結束,美國對世界霸主的位置充滿了野望。羅斯福參加完雅爾塔會議回國時,在途中軍艦上接見了沙特國王伊本•沙特。

這位征服過沙漠的國王,所到之處都讓人感覺到了極端的中東力量,他被西方盟友稱為“自先知穆罕默德以來最偉大的阿拉伯人”。

情人節當天,美國人再次向沙特人秀了肌肉。沙特國王身着長袍,拄着枴杖,登上了“約翰·昆西”號巡洋艦。他向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總統打招呼,然後兩人就去了一間小屋進行秘密交流。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關於二人密談的確切內容,兩國政府沒有正式對外公佈。但有一項內容可以肯定,雙方達成了一項公開的秘密協議:

確立“石油換安全”合作模式,美國保證沙特王室的安全和穩定。作為回報,沙特把石油當做“保護費”,並且讓美國參與發展自己的石油工業。

美國對於石油的巨大需求,是從二戰開始的。

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加二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資源,沙特的石油對於美國人來講愈發重要。1943年2 月,一些美國石油公司的負責人請求政府直接援助沙特,以確保“戰後那裏繼續成為美國企業”。

為籠絡沙特,羅斯福政府開始直接對沙特進行經濟援助。美國也因為與沙特達成的協議保障了石油供應,使自身的國力得到迅速膨脹。

到了70年代初,由於越戰等一系列因素,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大幅下降。197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國必須找到黃金的替代品,將其與美元掛鈎,如此方能使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夠繼續下去。

作為工業基礎資源的大宗商品石油,是最合適的選擇。由此形成的石油美元環流,使得僅僅一紙信用的美元,在全球平穩運轉了半個世紀。但是,石油美元體系卻十分依賴中東產油國的配合。

因此美國曆屆政府一直與沙特保持同盟關係。沙特靠着石油暴富,自然招人覬覦。尤其是伊朗、伊拉克這些鄰近大國,都有一統伊斯蘭的想法。

儘管沙特的軍事力量有所增強,但沙特作風偏軟,不是伊朗對手。而且,伊朗、伊拉克除了有油,還有伊朗高原、兩河流域的工農業支撐。反觀沙特,除了石油,沒有像樣的產業。

美國對沙特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護尤為重要,但也是有報酬的。2017年起,沙特計劃在未來10年會向美國採購3,500億美元軍事裝備。一年後,沙特採購的軍備,就達到了125億美元。

沙特不但為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提供了穩定的石油,還買了美國的武器,讓美元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的口袋裏。

這樣的“情人”真讓人滿意。

02 金錢毀了“愛情”

美國和沙特的“情人”關係,僅維繫於雙方的石油愛情,所以出軌很容易。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頁岩油革命,使美國從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之一,到2018年超過沙特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

有了頁岩油的美國,就不再過分依賴沙特的石油供應。而且雙方都想多賣石油,昔日的“情人”逐漸變成了“競爭對手”。

而美國出軌伊朗,更讓沙特沒有安全感。

美國與伊朗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長期敵對。30多年來,美國不僅孤立、制裁伊朗,還多次揚言對發動軍事打擊。

但2013年“温和派”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後,對美國發動“魅力攻勢”。8月中旬,魯哈尼與奧巴馬政府進行“信函外交”,美伊互動頻繁。

《經濟學人》雜誌曾發表題為《他那最燦爛的微笑》的文章,講述伊朗急速轉變的外交政策。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伊朗態度的轉變起了作用,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奧巴馬政府部分解除了對伊制裁。

儘管三年後,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奧巴馬政府達成的《伊核協議》,重啓對伊朗的戰略壓制。但是美國的出軌,讓沙特覺得,這個“情人”不靠譜。

沙特開始為自己尋找後路,俄羅斯同樣在頁岩油革命中受到重創。作為全球產油大國,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佔出口份額的60%,而油價自2014年來的斷崖式下跌,讓俄羅斯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2017年,沙特國王老薩勒曼成為第一個訪問俄羅斯的沙特君主,與普京簽訂了能源和防務協議,以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聯合投資。

這標誌着兩國關係的好轉。

2018年3月,沙特王儲薩勒曼在紐約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沙特和俄羅斯正在努力從一個年度協議轉為一個10-20年的協議,我們在大方向上已經達成一致,但細節上還沒有。”

至此,沙特與俄羅斯的關係不僅限於石油利益。而且王儲薩勒曼和普京的“私交”可能是促成這一石油聯盟的重要因素。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2018年11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峯會上,普京和薩勒曼的座位被安排在一起,兩人擊掌、握手,進行了熱烈互動,震驚世界。

2019年,為準備沙特阿美上市,沙特又一次與俄羅斯聯手限制石油產量,維持高油價,提高公司股票的估值。

金錢最終還是毀了美國與沙特的愛情。

03 捅美國一刀

面對美國的霸權,沙特和俄羅斯一直在忍讓度日。

美國頁岩油的大量生產、出口,造成石油過剩,使得石油價格在2014年從100美元上方大跌。

2016年底,為了把油價維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區間,沙特和俄羅斯才聯手進行了持續的減產。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這樣做的代價是,三年多來沙特與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而美國頁岩油的份額卻一直增長。

201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佔據全球石油市場的16%,與沙特、俄羅斯持平。到了2019年,美國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至18%,超過俄羅斯和沙特的16%和15%,成功躋身全球第一大產油國。

此時的沙特和俄羅斯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局。只有減產才能維持高油價,但是減產會縮小自身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美國。這就彷彿是個死循環,除了反抗沒有辦法解決。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弱化,原油需求承壓。若要維持油價,只能加大減產力度。

沙特、俄羅斯如何才能破局?需要引入“囚徒困境”概念來分析:

(1)沙特和俄羅斯妥協減產,像2017-2019年一樣將市場讓給擴產方美國,美國贏;

(2)沙特和俄羅斯任何一方率先減產,相當於將市場讓給擴產方和美國,一方輸,美國贏;

(3)沙特和俄羅斯都不減產,油價暴跌,雙輸,美國輸更多。

所以,只有沙特和俄羅斯都不減產,才能用“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方式與美國抗爭到底。

美國的頁岩油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頁岩油開採成本過高,在40美元/桶以上;俄羅斯的石油開採成本略高於沙特,但其成本仍然在20美元/桶以下;沙特產油成本最低。

因此,打價格戰是無奈的選擇。

3月6日,歐佩克與俄羅斯談崩,無法達成進一步減產150萬桶/日的協議。次日,沙特王儲發動全面石油戰爭。大幅調低其不同級別的主要原油定價,削減的幅度是20年來最大。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3月9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大跌超31%,從40美元/桶以上直接跌到了32.14美元/桶,紐約原油期貨大跌27%,到了30.07美元/桶,美股三大股指期貨崩盤並多次熔斷。

因為供應超過需求的幅度過大,以及儲油空間的緊缺,油價持續下跌。

4月20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暴跌,歷史上首次轉為負值,5月合約價格收報-37.63美元/桶,意味着如果進行實物交割,賣方不僅不收取費用,還向買方“倒貼”。

美國的頁岩油產業在此輪油價暴跌中,元氣大傷。

低廉的石油價格讓美國不少石油公司面臨債務償還壓力。除了懷丁石油、Yuma Energy,近期另外兩家上市石油公司Chesapeake Energy、Denbury Resources也被曝出聘請了債務顧問機構。

據Rystad Energy的研究顯示,如果油價持續在每桶20美元的低點,預計2020年美國會有140家石油生產廠商申請破產,2021年會有400家申請破產。

是誰給了沙特勇氣捅美國一刀?只能從他的利益共同體裏尋找答案。

04 如何收場?

從歷史看,油價有三次主要暴跌。其中一次引發了“戰爭”,兩次在產油國減產後油價企穩。

(1)1985-1986年

1985年8月,美國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產,向已顯蕭條的世界市場注入石油,打壓油價,抑制西方的通貨膨脹,使熱錢迴流美國股市並投入房地產市場。

隨後,油價從1985年11月最高31.72美元/桶一路下跌67%到10.42美元/桶,僅用了3個月。

在10美元的油價下,蘇聯首先撐不住了。當時石油出口成了蘇聯支柱產業,油價暴跌造成蘇聯財政巨大損失,引發嚴重社會問題,加速了蘇聯解體。

其次,油價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損失就高達10億美元。伊拉克欠下驚人債務,低油價讓其無法償還,使得薩達姆隨後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

另外,美國產油區陷入嚴重衰退,多家金融機構倒閉,大量壞賬引發在1987--1990的美國經濟下滑。

(2)2008-2009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原油需求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隨後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從創紀錄高位144.49美元/桶跌至36.61美元/桶低點,區間最大跌幅75%。

之後,OPEC三次減產保價,各國政府積極救市,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經濟逐步企穩。原油價格在2008年底觸底企穩後迅速反彈,2009年5月原油價格回到60美元/桶,之後在2011年5月回到120美元/桶高位。

(3)2014-2016年

由於美國的頁岩油產量迅速增長,歐佩克拒絕減產,選擇增產試圖將頁岩油擠出市場,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解除,加之原油需求增速放緩,導致全球供需寬鬆,原油顯性庫存大幅累積。

隨後,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15.06美元/桶跌至27.88美元/桶,區間最大跌幅76%。

之後,OPEC與俄羅斯等產油國組成減產聯盟,自2017年開始減產180萬桶/日,減產聯盟一直持續至今。原油價格在2016年觸底後緩慢回升,2018年初布倫特原油價格回到70美元/桶。

這次由供給端引發的油價暴跌下跌持續時間較長,且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市場過剩,原油供給方需要與新增供給方在新的油價位置達到平衡。

從下跌的原因來看,此次油價暴跌堪比2014-2016年。也是沙特和俄羅斯試圖把美國的頁岩油擠出市場而主動打壓油價。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沙特用低價油擠出頁岩油的策略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當時油價壓得不夠低,最低到27.88美元。然而只有當油價低於30美元時,頁岩油企業才會出現負現金流。

而且自2014年後,由於服務業成本出現急劇通縮,且頁岩油開採效率提高,因此面對較低的油價,頁岩油產量保持比原先設想更大的彈性。

而這次的情形似乎有所不同。不但出現了負油價,而且紐約原油期貨六月合約也跌到了10美元左右,堪比1985-1986年。

也就是説,此次沙特排擠頁岩油企業市場份額的“石油戰爭”,很有可能成功。而後續影響,或許是此次事件將成為顛覆舊世界格局的導火索。

(作者: 孫嘉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28 字。

轉載請註明: 石油大戰引發史上首次“負油價”,沙美俄誰是最後贏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