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壘到牽手 螞蟻集團的“新圈行運動”意欲何為?
在國慶長假前召開的外灘大會上,螞蟻集團與浦發銀行“甜蜜牽手”,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這是螞蟻集團與銀行合作的最新一例。正奮力衝刺上市的螞蟻集團,同步在推進與大中型銀行的密切合作,僅在今年下半年,就分別與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達成戰略伙伴關係。最近三年,螞蟻集團已牽手5家大行,同時與多家股份行達成或升級戰略合作。
發展如日中天,市場估值趕超大行市值,有着200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的螞蟻集團,為何在上市前夕接連“圈定”大行?這背後有何深意?
頻頻牽手銀行
建設銀行是最早與螞蟻集團(前身為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大行。2017年3月,雙方達成戰略合作,推進建行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等,以及未來實現二維碼互認互掃等。
此後,從2019年11月到2020年9月,螞蟻集團先後與郵儲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戰略合作。對於股份制銀行,螞蟻集團也渴望更緊密的合作,或簽訂戰略協議,或升級戰略合作。截至目前,螞蟻集團已與華夏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建立或升級戰略關係,時間點多在最近三年。
上述合作內容集中在整合平台、用户、市場、渠道、數據和技術等資源。國慶長假前夕,記者還從業內獲悉,交行將很快上線與螞蟻集團合作的貸款產品。此前,網商銀行已經代銷了交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
左手資金右手流量
一方是全牌照金融機構,不缺錢;一方是互聯網科技巨頭,有流量。雙方牽手,可謂資源互補,各取所需。
種種跡象顯示,近年來,螞蟻集團與銀行之間的關係由對壘逐漸轉向競合。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直以來,螞蟻集團旗下的多項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銀行現有業務。另外,由於雙方在體制機制、產品服務、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雙方雖有合作,但收效甚微。
但眼下,無論是監管還是市場、技術環境都已發生鉅變,同時衝擊了雙方的業務體系,牽手合作的需求相較以往更為迫切。
以螞蟻集團為例,從盈利模式來看,作為一個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平台,其有着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天然需求。“螞蟻集團從支付起家,累積大量終端用户後,開始涉足金融業務。一方面自己拿金融牌照開展業務,另一方面則尋求合作。”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向記者表示。
對於銀行來説,在利率市場化、技術進步等因素驅動下,也迫切需要通過場景和流量來拓展客羣。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雙方在業務合作上的確有真實需求。螞蟻集團的用户羣體很大,掌握的大數據主要偏重客户行為數據;大行的客户羣體規模也很大,且金融數據更精準、更深度。“這些都是雙方加強合作的基礎。”
或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在業內人士看來,於螞蟻集團而言,尋求與大中型銀行更緊密的合作,或許還有更深一層考慮。那就是,可將業務合規風險降至最低,併為未來的穩定增長提供保障。
從螞蟻集團目前的收入結構來看,與金融機構合作業務帶來的收入已是其第二大收入來源。其招股書披露,包含微貸、理財、保險業務的數字金融科技平台業務,今年上半年營收459.72億元,佔比達63.39%。
其中,微貸科技業務收入已經超過支付業務。今年上半年,螞蟻集團微貸科技業務營收達285.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9.5%。增長的部分,主要來自消費信貸。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項高增業務模式,實質是聯合貸款,顯然需要銀行等“金主”提供支撐。雖然該模式在今年銀保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得到認可,但其中一些條款可能會讓一些小銀行收縮或者控制業務規模。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最新司法解釋,也可能會讓這項高增業務合規成本增加,定價受到影響。“與大行進行戰略性合作,一方面是業務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螞蟻集團應對不確定性的政策壓力。”胡捷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