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慘遭腰斬、市值暴跌近千億,這對於身處逆境中的中概股來説可能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如果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一天之內,那還是足夠震撼。
故事的主角,是去年年底壓哨登陸港交所,上市之初一度風光無限的“AI第一股”商湯科技。
對於商湯科技本輪暴跌,業內有一個共識:股票解禁是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原因。數據顯示,6月30日商湯科技上市前投資者、基石投資者股權基本全部解禁,涉及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73%。即使商湯科技高層一早便發佈公告,宣佈自願延長禁售期,但依然無法阻止投資者信心的崩盤以及股價的滑鐵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與其説股票解禁是導致商湯科技股價腰斬、市值暴跌的元兇,倒不如説這是一條導火索,將投資者和市場的不滿、懷疑、恐慌等多種不利情緒瞬間點燃。
而這些不利情緒的根源,跟商湯科技的業績表現,尤其是過去四年高達377億的淨虧損緊密相關。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AI四小龍”的其他幾家公司身上:雲從科技上市後股價高開低走,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仍在苦苦等候二級市場的入場券……
當風口退去,AI行業準備好面對資本市場最嚴格的審視了嗎?
(圖片來自UNsplash)
解禁首日股價腰斬,商湯科技“嚇跑”投資者7月1日,香港迴歸25週年紀念日,社會各界準備了眾多慶祝活動。這一天,向來忙碌的香港金融從業者也可以暫時鬆一口氣,港交所早已宣佈為迴歸紀念日讓路,在今日休市。
而港交所按下暫停鍵,對於剛剛經歷完一場噩夢的商湯科技來説,可以説是雪中送炭——畢竟6月30日,商湯科技出現了上市以來最嚴重的暴跌。
6月30日上午開盤後,盤面交易便十分活躍,商湯科技股價瞬間高位跳水超40%。午盤後情況沒有太大改善,日內最高跌超50%,收盤跌幅也達到46.77%,收盤價為3.13港元。按照公允價值換算,這短短一天之內,商湯科技的市值已經蒸發了915億港元,年內跌幅更是高達近2000億。
(圖片來自富途牛牛)
對於商湯科技本輪暴跌,業內有一個共識:股票解禁是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原因。
根據官方公告,6月30日幾乎所有商湯科技上市前投資者、基石投資者的股權都會解禁,涉及股份總額為233億股,佔該公司總股本的73%,對應市值為1370億港元。
翻看當初的招股書,商湯科技的基石投資者包括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上海徐匯資本、國泰君安證券、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等機構,軟銀、淘寶、春華資本、銀湖資本和IDG則為前五大風投股東,持股比例合計接近30%。而這些資本大鱷,向來嗅覺是最靈敏的,解禁期滿便光速拋售套現的事情也沒少幹。
翻看商湯科技在6月30日之前的行情可以發現,其股價在5月下旬曾跌至谷底,最近幾個星期則稍有回升,正處於反彈趨勢線上。如果資本想套現,現在就是合適的時機。
也許是知道事情不妙,商湯科技在30日一大早便發佈公告宣佈公司高管自願延長禁售期,試圖穩定人心。公告顯示,包括徐立、王曉剛、徐冰在內的集團高層自願承諾在今年12月29日前不會出售手裏的股權。
然而,這份公告非但沒有成功安撫投資者,反倒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反作用——在股東和投資者看來,商湯科技管理層自知市場必有異動才會延長高管禁售期,這更是對公司市場表現缺乏自信的證據。
事實也證明,高管延長禁售期並不能左右大局表現。尤其是在基石投資者的股權解禁後,商湯科技股本市場流通量暴漲,想對抗大盤走勢猶如天方夜譚。官方數據顯示,在6月30日解禁前,商湯科技流通股佔比不足2%,解禁後這個數字一舉攀升至60%。
對於上述説法,價值研究所認為自有其道理,但將商湯科技的所有問題全部歸因於禁售期滿也不夠客觀。
事實上,股票解禁確實會給上市公司帶來拋壓,過往幾年赴港上市的明星獨角獸大都逃不過這條定律。而且從小米到快手,大型科技、互聯網企業解禁期首日的股價走勢,一個比一個慘烈。
2019年1月9日,小米高達30億股股權到期解禁,拋壓瞬間上升。集團的第四大股東,俄羅斯投資基金Apoletto Managers當天就大幅拋售了5.94億股小米股票,套現近60億港元。在Apoletto Managers的拋售衝擊下,小米股價一路跌至個位數。
去年8月5日,快手也迎來上市之後首輪解禁,涉及38.82億股,佔總股本的比例高達94.81%。而在解禁當天,市場買賣盤瞬間暴漲,快手股價也是低開低走,最終收跌15.3%,創歷史新低。
當然,像商湯科技這種腰斬式的暴跌,在市場上並沒有先例。而且從股權分配、公司業績表現等維度看,商湯科技面臨的難題比小米、快手都要多。
小米彼時業績表現上佳,智能手機市場也還沒像現在這般頹勢,很快便穩住了陣腳。等到2019年7月9日第二輪股份解禁時,小米當天跌幅控制在1%左右,沒有讓半年前的危機重演。
至於快手,股權相對更集中是一個優勢。在解禁時,快手兩位創始人宿華和程一笑的持股權分別達到11.8%和9.36%,現有股東和員工持股平台還合計持有28.61億股限售股,佔總股本的69.64%。諸如GIC、貝萊德、淡馬錫和IDIA等資本巨頭的持股量並不高,快手管理層的“堅定持有”承諾,足以快速穩定軍心。
對比之下,商湯科技股權分散、基石投資者持股量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才造成了6月30日這天的股價腰斬慘案。
面對眼前這一團亂麻,除了自願延長禁售期之外,商湯科技的高層還需要找到公司經營上的癥結,對症下藥方能治本。
“AI四小龍”各有煩惱,虧損仍是頭號難題在價值研究所看來,與其説股票解禁是導致商湯科技股價腰斬、市值暴跌的元兇,倒不如説這是一條導火索,將投資者和市場的不滿、懷疑、恐慌等多種不利情緒瞬間點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資者信任崩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問題可能早出現端倪,只不過沒有被外界重視。現在需要擔心的或許是,類似的情景會不會“AI四小龍”的另外幾條小龍身上上演。
曾幾何時,“AI四小龍”是寄託着資本殷切希望的明星獨角獸,所有投資者、股東都等待着它們征服二級市場,通過上市讓公司公允價值飆升。但現實的殘酷,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已經上市的商湯科技和雲從科技,股價走勢一言難盡;還在排隊IPO的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同樣的命途多舛。而虧損,更是它們共同的命門。
商湯科技的2021財年年報顯示,全年淨虧損171.7億元,較2020年同比放大41.3%,經調整後淨虧損為14.18億,同比更是擴大了61.5%。對比之下,2021財年商湯科技的實現收入僅為47億,36.39%的同比增速也要低於虧損放大的速度。
再算上招股書上透露的歷史數據,2018-2020年期間商湯科技分別錄得34.3億、49.7億和121.5億的淨虧損,那麼這四年下來就一共虧掉了377億,且虧損額一直在放大。
另外幾條小龍的虧損情況雖然沒有商湯科技那麼糟糕,但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雲從科技2019-2021財年分別虧損6.4億、8.13億和6.32億,三年累計虧損超20億。這個虧損規模,已經是“AI四小龍”中最小的了——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過去三年分別虧掉了150億和60億。
看到眼前的鉅額虧損,資本可不會給“AI四小龍”好臉色看。
由於估值不及預期,雲從科技上市募資金額也縮水了近20億至17.28億元,在上市前就受到資本的毒打。5月27日在科創板掛牌上市至今,雲從科技也是高開低走。截止發稿時,雲從科技股價在23元左右浮動,36.6元的歷史巔峯低近40%,最近十個交易日七次收跌。
而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則仍在二級市場的門外徘徊,苦等入場機會。考慮到商湯科技和雲從科技的前車之鑑,投資者對曠視和依圖的上市前景也不宜過於樂觀。
集體虧損的背後,“AI四小龍”在研發上習慣內卷,早已是業內共識。
商湯科技財報顯示,過去幾年研發費用率不斷上升,從2018年的45.9%漲至2021年的76.9%,去年上半年更是一度飆漲至107%。在“AI四小龍”中,商湯科技虧得最狠,研發投入也最大,一切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份額。
價值研究所認為,由於AI行業的特殊屬性,要壓低研發成本難度極大,且企業需要通過不斷改進技術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因此,“AI四小龍”想減少虧損,開源是唯一的方法。
畢竟上市前,資本押的是賽道的增長前景和公司的升值空間,願意用虧損換市場,AI行業如此,諸如新消費、新零售等諸多行業也是如此。但在上市後,要想保證公允價值不斷上升,只能靠實打實的業績。
商湯科技想開源,汽車是最好的出路?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商湯科技這個主角身上。
從財報來看,商湯科技的商業模式非常穩定,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大板塊共同支撐着集團的營收。但從營收結構來看,智慧城市、智慧商業兩項業務的貢獻還是遠超出其他板塊,商湯科技並沒有找到更多、更好的增長點。
2021財年,商湯科技智慧城市和智慧商業業務收入分別為21.4億元和1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和56.5%,兩者合計貢獻了集團87%的營收。問題恰恰也在於,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這兩塊業務是有天花板的,而且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商湯科技的未來不能只依靠它們。
這個判斷,並非杞人憂天。
以智慧商業業務為例,這項業務主要服務於中大型企業客户,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電信、阿里雲等等,為其提供企業方舟智能硬件和雲服務。
大型企業數量有限,對AI視覺服務的需求也不會無限制膨脹,“AI四小龍”互搶生意等情況更是將行業內捲髮揮到了極致。早在2019年,曠視就痛失螞蟻集團這個大客户,2020年再失去中國移動,大客户的不斷流失對其業績產生了明顯衝擊。
如今,諸如阿里、騰訊等巨頭都在搭建自己的AI開源框架,騰訊大費周章成立XR事業羣和AI開放平台,對人工智能賽道的野心更是昭然若揭。雖然現在接連丟失大客户的是曠視,但難保哪天商湯科技也會步其後塵。
對於自身困境,商湯科技當然有充分的認識。最近兩年,智能汽車業務就被賦予了更高的戰略地位,成為商湯科技下一個發力方向。
有媒體做了一個有趣的統計:在3月份公佈的年報中,商湯科技一共提到智能汽車18次,智慧商業、智慧生活分別僅為14次和11次。雖然智能汽車業務當前營收佔比還很小,但商湯科技的野心可是一點都不小。
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指出,2027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127億美元,2019-2027期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為22.3%。除了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之外,過去幾年,智能汽車市場還吸引了大量互聯網、科技巨頭入局,需求正在持續爆發。
商湯科技當然沒有親自下場造車的打算,其智能汽車業務更多還是聚焦在AI視覺技術這個基本盤。商湯絕影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服務目前提供智能車艙、自動駕駛接駁、雲平台和賦能引擎等服務,和戴姆勒、本田是合作伙伴。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移動智能事業羣總裁王曉剛曾説過,商湯要打造的是一個開放式的AI技術平台,希望能引進更多技術開發、汽車研發企業,搭建一套更完善的AI智能服務體系。
“商湯希望不僅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還能做到開放賦能,我們願意和合作夥伴共享沉澱二十餘年的AI技術,共建智能汽車生態。”
2020年底,商湯科技在上海臨港豪擲60億,投建下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並且在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運營。這一步棋,可謂緊跟特斯拉、大眾等汽車巨頭的步伐,建超算中心在過去幾年成為了車企軍備競賽中的重要一環。
商湯科技直言,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入使用之後,主要任務就是儲備算力和開發專用超算軟件操作系統,這兩項動作都瞄準了智能汽車的剛需。
總而言之,商湯科技對智能汽車業務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路已經找好了,現在就看商湯科技能不能把它走好。
寫在最後2015年,Google旗下AI公司DeepMind的阿爾法狗連贏各大圍棋高手,幫助AI創業公司打響頭炮。隨後,大量熱錢湧入AI賽道,“AI四小龍”也基本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快速成長。其實滿打滿算,距今也不過7年的時間,對比一個科技行業的正常成長週期來説,這段時間並不長。
但“AI四小龍”們,在這幾年間已經嚐遍了世界的榮耀和心酸。
在去年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向來熱情爆棚的馬雲、馬化騰等大佬缺席,資本對AI賽道的態度正在悄然冷卻。面對這種情況,已經上市的商湯科技和雲從科技需要穩住股價和投資者信心,仍在衝擊IPO的曠視和依圖則需要抓住最後的機會窗口,這場仗誰也輸不起。
萌芽於香港的商湯科技,最終也在中環這條“東方華爾街”一圓上市夢。而現在,同樣是在香港這片熱土,它們正在經受資本市場給予的最殘酷的考核。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過,香港的科創行業現狀已經進入收穫的季節,而商湯科技,“自然也要趕上這個好時機”。這一番發言或許可以理解為,對於已經到來的終極大考,至少商湯科技的高層還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