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僅6852萬美元,每日優鮮這個業務能值1億?
不久前每日優鮮方面發佈公告稱,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股權戰略投資合作協議,後者擬向每日優鮮進行2億元的股權投資。而在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剛剛獲得2億元“救命錢”的每日優鮮,計劃將旗下智能生鮮市場業務部分股權對外出售,以擺脱生存困境。
作為一家上市剛過一週年的企業,每日優鮮如今儼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甚至已兩次收到納斯達克方面的“退市警告”,股價更是數月位於1美元以下、市值已不足8000萬美元。而此前總融資額近百億的每日優鮮,在2018年-2020年分別虧損已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但在進入2021年後,三個季度的累計虧損便已達到30.17億元。
自今年以來,每日優鮮更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已多次因拖欠供應商貸款被告上法庭,並且由於拖欠貨款導致供應商斷供、關係持續惡化,進而影響到生鮮商品SKU的減少、造成訂單量的下滑。
近期,每日優鮮發佈的獨立內部審查報告顯示,其次日達事業部(Next-Day Delivery BU)2021年的部分交易存疑,包括供應商和客户之間存在未公開的關係、不同供應商和客户使用相同的合同信息、缺乏配套的物流信息等。並且“可疑交易”也導致其2021年報遲遲未發,但在此前已發佈的2021年前三季度中虛增了共6.77億元的收入。
在這樣的情況下,截至6月底,每日優鮮此前13個城市前置倉站點中有9個城市的極速達業務下線、僅保留雲超特賣業務(也就是標準化商品),僅剩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4個城市,且廊坊也只剩下1個前置倉點位。顯然也已沒有2019年業務高峯期時5000個前置倉,覆蓋約20個城市的盛況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為每日優鮮“輸血”的山西東輝集團則在生鮮賽道佈局已久。在兩者簽訂的戰略投資協議中顯示,雙方將圍繞農業運營、銷售與營銷交換各自資源和最佳業務實踐,並在品牌農業、訂單農業等方面進行合作。
有業內人士認為,山西東輝2億元的注資或許並非是因為看好每日優鮮的商業模式,而在於後者現有的倉儲物流體系、to C平台,以及其在自有品牌、直採直供等方面的經驗,有利於其打造自己的品牌。
更進一步來説,如果按照2021年第三季度每日優鮮所公佈的數據來看,其賬面上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21.72億元。如保持每季度虧損近10億元(以2021年財報數據為參考)的標準,這2億元對每日優鮮的現狀顯然能難起到作用。
並且每日優鮮此前在部分區域“剝離”生鮮品類,似乎也應證了外界的猜測。即在沒有外部輸血的情況下,社區團購與生鮮電商最終都將回歸標品。然而當下的一個問題是,如今美團、阿里、京東這些頭部企業,又有哪一家沒有做電商呢?
正如此前盒馬CEO侯毅所説,前置倉是偽命題,其客單價較低、損耗率過高、毛利率難以保證這三大理由,就足以解釋前置倉模式為什麼難以盈利。歸根結底,每日優鮮如今還沒能扭轉“虧損”的境況,再加上目前收入增長放緩、拖欠供應商款項等問題,也都使得其顯得愈發岌岌可危。
而對於每日優鮮試圖出售智能生鮮市場業務部分股權自救一事,據悉該計劃自去年末啓動,並且對其估值約為1億美元。但截至美東時間7月20日收盤,每日優鮮的市值就已僅剩6852萬美元。
不過按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此前表示,“每日優鮮開闢新領域,做起了零售雲和智慧菜場、收購無人便利店品牌‘在樓下’,發力無人零售等平台型業務,去搶佔‘25%乃至40%的市場份額’”。
但如今這個業務為每日優鮮所帶來的收入似乎並不可觀。據其2021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每日優鮮的其他營收為4370萬元、同比增長14.1%。因此這些新業態只能説可能具備盈利的機會,但還遠無法成為營收主力。
其實每日優鮮走到如今的境地,似乎也並不那麼令人意外。從美菜網、錢大媽,再到橙心優選、呆蘿蔔等,與每日優鮮當年一同起步的大大小小生鮮電商平台已大量退出,其中既有作為非標品的生鮮商品運營有多難,其實也早已被無數次討論,而前置倉因為履約成本過高,如今也被認為“不是個好模式”。
如今,身為難兄難弟的叮咚買菜已決定收縮原有業務、發力新的方向,比如推出精釀啤酒自有品牌“1972農場”,以及獨立預製菜品牌“拳擊蝦”等,而為了實現盈利,所給出的方向是“會員經濟與預製菜”。但與每日優鮮加大補貼力度的做法相反,叮咚買菜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縮減補貼額度、逐漸迴歸“效率優先”,而最為直觀的反映也體現在淨虧損的收窄,其2022年一季度同比收窄達65.52%。
同一賽道的樸樸超市,如今已在福建、廣深街頭站穩腳跟,並逐步拓展到武漢、成都等地,所採用的則是“純線上+前置倉”的模式。據一位供應商透露,樸樸目前不收取供應商的進場費(類似於上架費用)、也免除了滯銷退貨,只收取3%-5%的物流服務費,不過自今年以來新增了一項按照階梯浮動的合同保證金,數額為2萬至10萬元不等,主要根據當月的淨採貨金額進行調整。
截至今年2月,成立於2016年的樸樸僅在福州、廈門、深圳、廣州、武漢、成都、佛山等7個城市,就已擁有共316家門店。可見其擴張速度並不算快,並且據一位接近樸樸高層的人士指出,樸樸今年來也開始降本增效,“其實是向管理要效益。互聯網行業創業之初跑馬圈地、管理較粗放,而精細化運營則可以較大提升人效、降低成本。”
從如今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等生鮮電商賽道還倖存的參與者身上不難發現,“生鮮電商可以實現規模效應”這個理念或許已被證明很難實現,而各家除了固守接近盈利或已經盈利的區域外,暫時還別無他法。
在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後,生鮮電商儘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同城配送、前置倉佈局及管理等方面的進步,提高了生鮮商品的流轉效率,但在這個規模近4000億元的市場(數據來自Mob研究院《2022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洞察報告》),任何一家企業想要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幾乎都不太可能,並且這也極有可能是鮮少會存在多個參與者、且難出巨頭的賽道。
如今每日優鮮正在試圖引入外部投資來積極自救,近期還有不少出售業務的傳聞出現,但生鮮電商就像此前的共享單車一樣,當市場迴歸理性後,或許就很難有更多資本會眷顧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