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在出席芬蘭央行新興經濟體研究院成立30週年紀念活動時透露,截至今年10月8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超過350萬個,累計開立個人錢包1.23億個,交易金額約560億元。數字人民幣設計和用途主要是滿足國內零售支付需求。人民銀行高度重視數字人民幣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並採取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下一步將根據試點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的設計和使用。
“央行數字貨幣使得央行可以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為公眾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時維護支付體系穩定。”易綱説,目前,11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開展了央行數字貨幣相關工作。對中國而言,研發數字人民幣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零售支付需要,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貨幣和支付體系運行效率。
易綱説,央行數字貨幣對於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數字貨幣的設計。如果更類似現金,則影響相對有限。但若具有存款等金融資產的屬性,則可能引發存款替代,導致金融中介規模收縮並降低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鑑於此,人民銀行妥善研發設計方案,有效降低負面影響。首先,堅持數字人民幣的M0定位,不計付利息,降低與銀行存款的競爭。其次,採取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實施中心化管理,保證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作為中介,為公眾進行數字人民幣兑換並提供支付服務。再次,設置了錢包餘額上限、交易金額上限等制度摩擦,儘可能降低擠兑風險。同時,在試點過程中,對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和金融穩定等方面的影響也是重要測試內容。
針對社會比較關注的隱私保護問題,易綱介紹,人民銀行高度重視數字人民幣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並採取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數字人民幣在匿名性方面採取“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原則,在收集個人信息時遵循“最少、必要”原則,採集的信息量少於現有電子支付工具。同時嚴格控制個人信息的儲存與使用,除非有明確的法律要求,人民銀行不得將相關信息提供給任何第三方或政府機構。
“我們始終強調,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和推廣應遵循市場化原則。”談及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的關係,易綱表示,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發展差異大,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習慣決定了在可預見的將來,現金將長期存在,“只要存在對現金的需求,人民銀行就不會停止現金供應或以行政命令對其進行替換。”
對於下一步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易綱介紹説,人民銀行將根據試點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的設計和使用。一是參考現金和銀行賬户管理思路,建立適合數字人民幣的管理模式;二是繼續提升結算效率、隱私保護、防偽等功能;三是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互,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統一;四是完善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提升數字人民幣普惠性和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