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後的股市,已經運行了了兩個多星期,從走勢來看,先是從高位回落,出現了超過200點的下跌,隨後則是在60天線附近反覆拉鋸。本週指數忽上忽下,表現得很不穩定,不但盈利效應不足,投資者操作的難度也很大。
為何在之前走勢還比較明朗的大盤,時下會變得如此漲跌無常?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圍繞宏觀經濟走向,市場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有激進者認為,隨着疫苗的廣泛接種,肆虐人類社會一年多的新冠病毒將得到有效的控制,世界經濟將全面復甦。在此基礎上,大宗商品將普遍上漲,因此周期股具有很大的投資機會。但也有投資者認為,且不説短期內研發出來的疫苗能否經受時間的考驗,即便世界經濟復甦,也只能是低水平復蘇,很難超越前幾年的增長強度。時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除了少部分是受到了需求的拉動,更多還是因為供應受疫情影響而出現了不足,場外還有遊資炒作的因素。因此,從根本上來説,並不具備可持續性。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對今年的宏觀經濟抱過於樂觀的預期。由於這種認識上的分歧,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化工、有色等週期性板塊雖然不時有所上漲,但行情卻是斷斷續續的,空間也很有限。
其次,在對貨幣政策的認識上,各方的看法也截然不同。近期美債受各種因素影響,收益率有所上升,這不但引發了對通脹的擔憂,還聯想到美聯儲是否會較快地結束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國內,節後央行在貨幣投放上按慣例沒有采取大的動作,銀保監會的負責人還提到了貸款利率存在上升的可能,這些也被一些人解釋為貨幣政策將收緊。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根據對高頻數據的分析,發現現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而不是通貨膨脹壓力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央行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刺激經濟上,不存在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而基於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今年股市不會有大行情,也有人堅持認為會出現全面牛市。兩種意見的交鋒,也就令大盤難以形成趨勢,只能是寬幅震盪。
最後,自今年年初以來,原先的機構重倉股(亦即所謂的基金抱團股)出現了分化,其中不少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反過來,一部分沉寂已久的中小市值股票開始活躍。於是,在市場風格是否會出現變化上,也出現了不同觀點的反覆交鋒。現在看來,機構重倉股短期受到了重創,但“抱團”的格局並沒有真正瓦解,並且有一部分增量資金已經開始準備抄底。而看好中小市值股票的資金,儘管也出了大力,把相關股票在不同程度上推了一把,但也沒有力量使之取代原來的“基金抱團股”,站不上市場舞台的C位,這樣所謂的風格轉換也就無法深入展開。問題在於,因為各方面的認識差異無從彌合,結果在市場操作層面就導致了很大的分裂,相關股票的此起彼伏,不但使得市場無法形成向上的合力,而且因為做多力量的相互消耗,導致個股漲跌無序,讓場外資金無從下手。
從以往的市場實踐來看,當人們對大盤趨勢、政策導向以及市場熱點等多方面的問題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時,行情往往是以較為猛烈的下跌來化解矛盾。這是因為分歧導致了市場難以操作,而這個時候最容易出現的走勢就是下跌。但是,由於現在的市場格局與過去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是疫情仍然存在,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資本市場上,都需要維持平穩發展;另一方面,由於之前走的都是結構性行情,部分大盤藍籌股的估值也的確不高,還有現在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手中還有不少資金,因此股市要大跌似乎也不太容易。於是,接下去的行情就只能是以時間換空間 , 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整理,讓大盤在相應的時空內反覆震盪以確認支撐,並尋找新的熱點。而如果股市真的這樣運行的話,那麼今年春季的行情基本就指望不上了。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