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規模超500億的頂流基金經理,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廣發基金劉格菘,正是其中之一。
2019年,他管理的3只產品年度業績包攬主動權益基金前三名,創下了公募基金的歷史。正如每個獲得冠軍的基金經理都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2020年一季末,劉格菘的管理規模躍升至685.11億元,相比2019年末的197.38億元增長了近五百億。
規模的快速擴張,給基金經理的管理難度帶來了顯著提升。儘管如此,劉格菘還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2020年,在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過40%的情況下,劉格菘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混合A、廣發創新升級、廣發多元新興股票的年度收益分別為66.36%、77.63%、63.46%,體現了較好的業績持續性。今年前7個月,其管理的基金悉數獲得正收益,有2只基金的收益超過10%。
覆盤劉格菘過去三年的持倉,TMT佔比較高,雖然是核心持倉,但並不是唯一;尤其是最近一年,製造業、大消費佔比時常與之並駕齊驅。以廣發創新升級為例,2017年末,他的前三大重倉是電子、食品飲料、通信;2019年末,前三大持倉是電子、通信、計算機;2020年末,前三大行業變成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電子、醫藥。
管理大規模基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投資能力?從普通的基金經理到行業頂流,基金經理的投資框架需要經歷怎樣的迭代與進化?從擅長科技到多元成長,劉格菘是如何拓展自己的能力圈?當持續紅火五年的消費賽道出現波動,未來還有哪些高成長行業有望帶來超額收益?
面對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劉格菘在近日與《中國基金報》記者的交流中一一進行了回應。他説:“大家給我‘科技’的標籤,説明對我在科技方向的投資比較認可,但我覺得自己還有其他方面的能力。”他所追求的是基於中觀數據進行行業比較,並以此進行資產配置,更願意投符合時代背景的行業。
站在當前階段展望未來,劉格菘關注兩類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製造業:一類是國內跟其他國家相比處於“技術領先+成本領先”階段的行業,如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整車等;另一類是通過不斷追趕,從過去技術落後到現在達到成本領先的行業,包括面板、化工、汽車產業鏈、家電、醫療器械等。
“我更願意投與時代背景相契合的產業”
中國基金報記者:從2018年以來的持倉看,在管理規模前十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只有您的重倉股裏面沒有白酒。請問這是您做完研究之後的決定,還是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劉格菘: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我的方法論是做中觀的行業比較,基於對行業的深入研究、調研、數據總結,從中找到未來高景氣的方向。過去三年,我的能力圈跳出原來擅長的領域,接觸到更多行業,找到其他性價比更高的行業。
另一方面,則是結合對時代背景的判斷。2018年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美國開始制裁中國的科技企業,我當時判斷,這可能是從全球化變成逆全球化的過程,那個階段有很多龍頭企業開始考慮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問題。從需求角度看,國內企業的產品力跟國外比稍差一些,但是已有機會進入龍頭公司的產業鏈。
從大的時代背景分析,中國一定會不斷健全、完善產業鏈的完整性,補齊短板。因此,我更願意投與時代背景相契合的產業,選擇在這個方向做業務佈局、有產品力、有研發能力、團隊願意為這個方向努力的企業,這種上市公司我比較願意去調研。
中國基金報記者:為什麼強調要投契合時代背景的產業?
劉格菘:為什麼説時代背景很重要?回顧A股十五年的歷史,每個階段表現最好的上市公司,其實都跟時代背景有非常大的關係。2005至2010年那波牛市,表現最好的是“五朵金花”,那個階段推動牛市的是經濟的大發展,鋼鐵、煤炭、電解鋁產能大幹快上,包括“經濟之母”房地產,那個階段的時代背景是這樣。
2010-2015年最好的行業是消費電子,因為智能手機快速滲透,從蘋果1到蘋果6、小米、華為等手機企業也成長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與智能手機產業鏈相關的公司表現都很好。
2015年之後是移動互聯時代,手機滲透率提升之後,必然意味着手機上的應用生態大發展,有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包括手遊、視頻以及跟互聯網加速相關的上市公司在這個階段表現比較好。
2016-2020年是大消費精彩紛呈的階段,居民收入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這個階段走的是消費升級浪潮,消費是這個時代背景下最受益的方向。
現在的時代背景是,中央提出“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未來要構建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工業體系。也就是説,只有高端製造和科技發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中國要在全球產業中體現競爭優勢,必須在製造業加大投入,尤其是有技術含量的高端製造領域。
中國基金報記者:行業的基本面是不斷變化的,有些行業的景氣度往下走,有些行業處於景氣上行階段,您如何選出契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行業?
劉格菘:我不是從主觀層面去判斷某幾個賽道或者行業有機會,而是將所有的行業放到統一的框架進行客觀比較。現在很多人講景氣度投資,其實景氣度變化的前瞻指標就是供需格局的變化,如果能更早地從微觀數據挖掘到產業格局的變化,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景氣度變化。
我把供需格局畫成一個座標軸,每個細分行業都把它放到框架中,看供給和需求格局處於什麼位置,在定性層面對公司所處階段有個大概的判斷。同時,我們會跟蹤這些細分行業的變化,一旦某些行業的供需格局發生變化,我們就要去分析產業鏈上下游、行業所處階段等,找出有Alpha的公司。
為什麼特別強調產業趨勢?因為企業的Alpha背後是時代的Beta,企業的努力要在時代趨勢的大背景裏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換句話説,所有公司的成就,不管是自身業績的成長,還是股價的表現,最終都來自於時代背景下的產業機會。
關注全球比較優勢製造業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前面提到,中國要在全球產業中體現競爭優勢,必須在製造業加大投入。製造業是符合時代趨勢的產業嗎?
劉格菘:為什麼當前看好製造業?我調研過很多行業,包括消費、製造業、科技、醫藥等。有一次,一位製造業企業家在調研時説,他們可以解決一千萬人就業,包括上市公司本身以及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當時,我很吃驚,後來私下盤算一下,其實這個數字是差不多的。
為什麼説製造業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這是因為製造業的產業鏈很長,每個領域都需要關鍵的技術、設備、人才,一旦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形成競爭優勢,能夠更好地給國家帶來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跟國外的製造業比,現在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具有體系性優勢,比如全產業鏈的響應速度、綜合成本、工程師紅利、組織能力等。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多次強調全球比較優勢的製造業逐漸構築了比較強的護城河,有望成為未來幾年的核心資產。您能詳細介紹一下背後的投資邏輯嗎?
劉格菘:全球比較優勢製造業,簡單來説就是這些製造業的供給產業鏈大部分集中在中國,有較強的產業聚集效應,龍頭公司在全球已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這些優勢體現在製造成本、研發優勢、工程師紅利、產業集聚效應等。從需求角度看,等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復甦時,那些生產面向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產品的企業,能更好地分享到需求復甦的紅利。
站在當前來看,國內的哪些行業具有全球比較優勢呢?從大方向看,主要有兩類行業:一類是國內與其他國家相比處於“技術領先+成本領先”階段的企業,如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整車等;另一類是通過不斷追趕,從過去技術落後到現在達到成本領先的行業,如面板、化工、汽車產業鏈、家電、醫療器械等。
這兩大方向相關的行業,是我所認為的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製造業。這些公司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很強的週期性波動,但站在現在的時點來看,行業格局已經非常穩定,龍頭公司的市場份額佔有率非常高,這些資產的盈利預計能夠保持比較長的景氣週期。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如何看全球比較優勢製造業的發展歷程?各有什麼特徵?
劉格菘:全球比較優勢製造業的形成是有歷史演變進程,而不是突然間發生的。製造業的產業鏈比較長,這些行業在歷史上經歷了激烈的競爭,龍頭公司憑藉自己的企業家精神、產業鏈組織能力、技術研發等,從激烈的競爭中走出來,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護城河。
具體來看,國內製造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0到1的階段,這些製造業與海外相比仍處於落後狀態,行業的競爭格局比較弱,此時的龍頭公司的屬性不是很突出,公司的盈利和虧損交替出現的概率比較大,在這個階段投資會比較痛苦。
當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從1到10的階段時,龍頭公司已經初見雛形,但隨着行業需求的快速擴張,龍頭公司和行業裏第九、第十名公司都可以同時擴產,因此行業的競爭依然非常激烈。與第一階段不同的是,龍頭公司的盈利有所好轉,但還會出現盈利大小年,週期波動比較明顯。因此,這個階段的投資體驗也不是特別好。
當進入第三個全球比較優勢階段,也就是製造業成長進入從10到N的階段時,企業供給格局變得非常穩固,龍頭公司的製造成本、產業鏈響應能力都很強,行業技術迭代等關鍵環節都掌握在龍頭公司手中,行業擴張的紅利、需求爆發的紅利大部分都能由龍頭公司分享。到了這個階段,企業的盈利週期性不再那麼明顯,行業慢慢從週期成長行業進入高速成長行業,具有比較好的投資價值。
中國基金報記者:新能源產業鏈是景氣度和市場一致預期比較高的行業,您怎麼看其投資性價比?
劉格菘:新能源的細分行業比較多,發電資產包括風、光、水,而用電資產是新能源汽車,包括電池產業鏈、新能源汽車整車。從供給角度看,光伏行業、動力電池具有技術和成本領先的優勢。
以光伏為例,行業中超過90%的產業鏈主要集中在中國,比如中間硅料的生產、硅棒、切片、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等長產業鏈的環節都在中國,海外只有一些終端光伏電站的建設和上游硅料。隨着“碳中和”“碳達峯”等全球政策的推出,行業未來的需求空間非常大,且供給主要集中在中國,相當一部分資產仍然具備較高的性價比。
對性價比的評估,一是要考慮這個資產未來的空間,二是要考慮未來中期的景氣度,再結合未來龍頭公司可能實現的利潤,去計算三年後、五年後的龍頭公司可能是什麼市值水平,跟現在比才知道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很多人覺得談性價比就是看估值,我覺得不應該靜態地去看估值,估值一定有個變化的過程,是全市場預期交易出來的結果,背後關係到行業景氣度的變化。
惡補短板,逆風期快速成長
中國基金報記者: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算是您投資中的逆風期,這段經歷對您的投資體系不斷進化有什麼影響?
劉格菘:逆風期往往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候,也是能力上台階的時候。開始做投資的那幾年,我是按照自下而上選股來構建組合,不太思考宏觀方面的問題,也不太思考行業比較方面的問題,專注於在未來的成長方向選公司,希望好公司能穿越週期。採用這種策略,我在2015年年中以前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但到了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這種方法就不再管用了,背後其實是因為國家的政策導向發生了變化,市場原來追捧的外延併購成長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市場風格開始向具有內生成長的公司轉變。但是在那段時間,我還沒有能力看到這種變化,因為這涉及到對政策的把握、對宏觀經濟的理解以及對市場風格的判斷。
回過頭來看,那個階段我確實處於逆風期,但那也是我做投資階段最寶貴的財富,只有經歷了這些,才能比較淡定地應對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自此之後,我的投資體系變得更完整,可以不帶感情色彩地去看每一個行業,從中觀數據出發去看行業間的變化,找到資產背後的共性,找出代表時代背景、性價比比較高的成長資產。
中國基金報記者:2017年之後,您的組合持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2016年那個逆風時期,您都做了哪些動作?
劉格菘:2016年,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教訓,一方面是反思,另一方面是補課。當時,我思考比較多的問題是,如果自己認可的東西不被市場認可要怎麼辦?A股市場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性,行業變化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在腦海裏反覆地想這些問題,想努力把變化背後的原因找出來。
那一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做產業覆盤和行業覆盤。我通過覆盤發現:一個行業變化最大的來源是產業趨勢的變化,第一是時代背景,第二是產業趨勢,如果一個企業的業務是契合時代發展背景的,那它在行業中會成長得非常快。這就需要我去了解背後產業趨勢變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搭建自己的投資框架——基於供需框架出發進行中觀行業配置的方法論。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剛才提到第二點是“補課”,主要是補哪些方面的知識?
劉格菘:基金經理面對的是28個一級行業、100多個細分行業、40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自己擅長的領域沒有機會了,怎麼辦?投資不能固化在某一個方向,得有更高層次的思考。如何建立更高層次的思考?我認為,一定要擺脱原來的路徑依賴,接觸到更多行業,理解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把其他行業的研究短板補上。
當時,我把自己過去沒有看過的行業一一找出來進行研究,打開思路,聽各個行業的路演、參與調研、跟上市公司從業人員聊,把自己紮根到行業和公司當中,然後再從中找出共性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把自己的知識短板補了起來,也把自己對市場的認知體系建立了起來。
中國基金報記者:最近三年,您的組合配置3-4個重點行業,但這些行業也在動態變化。面對不同的行業研究和選擇,未來的投資框架會發生什麼改變嗎?
劉格菘:目前來看,這個框架在未來很多年都還會用,變化只是把更多細分行業用這個框架過一遍,看看到底適不適用,如果不適用的話,會不會有其他方法論進行迭代和補充。
從研究到決策,到結果輸出,這中間有點類似於“黑匣子”,影響這個“黑匣子”的東西有很多,比如宏觀因素、政治因素、行業因素、企業自身因素,包括微觀交易結構的因素,在某一個階段,可能一個因素或兩個因素起主要作用。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在不同階段市場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這正是投資的魅力所在,所謂的投資框架,就是透過“黑匣子”認識市場的過程。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國基金報記者:優秀的人背後都有“一萬小時定律”,您的讀書方法對現在的工作方法有什麼影響?
劉格菘:我在讀書時就是不偏科的人,會把時間平均分散在各個方面,爭取齊頭並進,爭取不讓自己有短板。我在工作階段會接觸到很多新知識,我喜歡思考背後的成因,很多現象都值得思考,每種現象背後都有邏輯。
現在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我覺得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做基金投資也是這樣,每天有很多微博、公眾號、自媒體分析市場或者上市公司,但最終還是需要基金經理來做投資決策。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負責,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建立在其他人的判斷上。
中國基金報記者:巴菲特曾經説過格雷厄姆對他的影響很大,有沒有誰對您的投資有比較大的影響?
劉格菘:我比較喜歡奧本海默的李山泉,他是一位中國人,是第一屆參加高考的老前輩,在美國基金公司做投資,我很有幸見過他,當面聊過,他無論是投資業績、獨立思考能力,還是對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性,都讓我非常欽佩。他曾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他説世界太複雜了,我們要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才有可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有把握的事情。
中國基金報記者:評價一下您的性格?或者説,朋友怎麼評價您?
劉格菘:比較open,經常交流,比較喜歡思考。
中國基金報記者:日常生活中,您有什麼興趣愛好?
劉格菘:現在哪有時間有興趣愛好啊,精力都不夠用,最忙的一週接待了6、7家公司。我認為,要多看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框架,不見得非要看行業知識,可以看看哲學層面的書。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喜歡看哪些書,推薦一本?
劉格菘:我喜歡的書挺多的,推薦安·蘭德寫的《源泉》。作者是一位非常有個性、非常有思想的建築師,他設計的建築跟周圍的城市、環境融為一體,非常實用。當時,世界上很多主流建築是羅馬風格,華而不實的東西比較多,但是這個建築師勇於堅持自我,最後終於被世界認可。這本書的勵志之點就在於讓我們看到,有的時候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到最後也會被大家所認可。
中國基金報記者:您最認同的一句話或者價值觀,可以代表您理念的一句話。
劉格菘:我比較喜歡陳寅恪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較喜歡獨立思考。
建議基民透過代碼分析基金經理的風格
中國基金報記者:對普通基金投資者,您有哪些建議?
劉格菘:對於基金投資者來説,建議要深入瞭解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不能光看基金代碼,或者只根據過去一個季度或半年的短期業績表現就去買一個產品,這樣做雖然是有可能賺錢,但還是要賺認知內的錢、賺明白的錢。
就像基金經理買股票一樣,不能看到代碼就去買賣,一定要透過代碼去看這個上市公司處於什麼行業和盈利週期、行業內產業格局是什麼、行業未來的空間比較等。
對於基金投資來説也一樣,建議基金投資者千萬不要只看代碼,一定要去研究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中長期業績來源等,知道基金經理投資的是哪些產業,其超額收益源自哪些方面。
中國基金報記者:除了弄明白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想要通過基金獲得好的回報,還需要做到什麼?
劉格菘:希望投資者從自己的風險偏好出發,做跟自己投資期限相匹配的基金選擇,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長期投資基金是提高長期回報的有效方法。產業的發展、公司的成長都需要時間,投資者需要堅持長期投資,才能更好地分享資本市場未來三年、五年的紅利。
當基民在做投資決策時,建議問自己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選這個基金?二是這個基金經理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三是我大概投多長期限?另外,還要擺好心態,不要有短期賺快錢的想法,基金投資是通過長期投資權益資產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的投資方式,要做好承受波動的準備,擁有好的心態,長期看是能帶來還不錯的回報。
中國基金報記者:投資過程中總是會面臨市場的波動,您是如何面對的?
劉格菘:把眼光放長一點。如果短期波動有壓力的話,可能是自己的配置短期跟市場風格不太契合,這就要考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自己對供需格局產業趨勢看錯了,還是雖然看對了但市場風格還沒轉過來,如果是後者,我會堅守自己的投資選擇。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