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訪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自貿試驗區已走上良性互動道路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財經

(經濟觀察)專訪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自貿試驗區已走上良性互動道路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專訪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自貿試驗區已走上良性互動道路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最新一次擴圍後,中國自貿試驗區已增加到21個,從首次登場到覆蓋大半個中國只用了短短7年。作為改革開放“探路者”和“試驗田”,自貿試驗區未來將走向何方?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各自貿試驗區現已走上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道路,今後特色將進一步顯現。

會否擴展到全國?

如今,中國自貿試驗區已“遍地開花”,形成了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沿海和沿邊地區的全方位佈局。大量增設自貿試驗區背後有何考量?下一步自貿試驗區會不會覆蓋整個中國?

張威表示,增設某個自貿試驗區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它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是否具有獨特的價值和作用。現有自貿試驗區除了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大金融領域開放等一些共性目標外,還各自承擔了差別化探索的任務,如北京側重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和數字經濟,雲南、廣西更多關注發展沿邊經貿合作等。有鑑於此,中國自貿試驗區數量雖然已多達21個,但每個都各具特色。

至於今後自貿試驗區會不會繼續擴圍,張威認為,這取決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在某個地方增設自貿試驗區對進一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有利,那麼就會有新增的價值。

能否真正有特色?

中國一直鼓勵各自貿試驗區結合本地優勢和特色,努力開展差別化探索,因地制宜,走出有特色的發展道路。但有人擔心,隨着數量持續增加,各自貿試驗區的特色或將被“稀釋”。

對此張威認為,從目前各自貿試驗區方案來看,差異化探索的部分並沒有明顯重合,而是緊扣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和各地經濟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特色。

例如,北京是全球信息服務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過50%,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便成為北京自貿試驗區的重要內容之一;安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優勢,當地自貿試驗區的主攻方向便落在着力打造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佈局“未來產業”上。

張威表示,在差異化探索的領域,各個自貿試驗區可以相互啓發、相互學習;在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等共性領域,不同自貿試驗區“各顯其能”會帶來良性互動,加快創新步伐。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各自貿試驗區的優勢和特色,又能形成合力,打造自貿試驗區網絡,充分釋放其輻射帶動和引領示範作用。

如何服務“雙循環”?

如今,自貿試驗區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和形勢都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正在疫情之下重塑;另一方面,中國已提出要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且綜合保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等各種特殊功能區也比比皆是。

在張威看來,新形勢下中國自貿試驗區發展應更加突出高水平開放。目前跨國公司調整產業鏈佈局,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增設工廠主要是為了分散風險,尚未形成“去中國化”態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但要讓這一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加大開放力度,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勢在必行。因此,自貿試驗區應繼續主動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帶動整個中國開放水平提高。

張威認為,今後中國自貿試驗區還應在制度設計上更好回應企業訴求,提高企業獲得感。此外,自貿試驗區是目前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的,可考慮在這一平台上整合其他開放平台的功能,嘗試將政策集成,避免碎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