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能險失速 前5個月同比'瘦身'510億元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財經

本報記者 蘇向杲

繼2020年萬能險保費同比下滑19%之後,今年萬能險保費持續收縮。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前5個月,代表萬能險保費的“保户投資款新增交費”(文中萬能險保費均指該指標)達3324億元,同比減少510億元,下滑13.3%;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由去年全年的18%進一步下滑至今年前5個月的15%。

監管引導及行業主動轉型是萬能險持續收縮的主因。多位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早已開啓轉型,加大健康險、長期壽險等保障型保險產品佔比,削減中短期的萬能險、投連險保費收入,這既符合監管導向,也利於公司長遠、健康發展,更符合消費者的保險需求。當然,險企削減萬能險保費必然要承受短期流動性壓力、市場份額及規模下降等諸多痛苦。

從“野蠻生長”到迴歸本源

萬能險其實並不“萬能”,本質上是一種兼具保障功能與投資功能的壽險產品。萬能險保費一部分用於風險保障,另一部分用於投資賬户。不過,和健康險、壽險等產品相比,其風險保障的功能偏弱。之所以被冠以“萬能”,是因為投保人可以靈活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並確定保障與投資的最佳比例。

萬能險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並在2000年被引入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發展、險資權益投資逐步放開等有利因素的推動, 2015年、2016年,萬能險保費同比增速分別高達95%、55%,一批中小險企萬能險保費出現飆增。2016年,萬能險保費佔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達到了34%的歷史峯值。由於其較強的理財屬性以及可短期內擴大保費規模這一功能,市場因此稱其為規模型保險或理財型保險。不過,從2017年至今,隨着監管政策的收緊和險企的主動轉型,萬能險開始從“野蠻生長”向保險本源迴歸。

今年前5個月,萬能險持續收縮,保費佔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降至15%,遠低於歷史峯值。多家險企高管對記者表示,壓縮萬能險等產品,迴歸保險本源,是行業轉型的大趨勢。弘康人壽副總經理周宇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主動限制了分紅型產品的銷售,加大了終身壽險、重疾險、年金保險這一類保障類產品銷售,規模型保費大步向前邁進不符合保險姓保的基本要求。”

銀行系險企的萬能險保費佔比向來較高,但近年來也在持續收縮該險種。一家銀行系險企高管對記者表示:“從去年以來,公司持續推動業務轉型:一是風險保障類及長期儲蓄型保險將是公司發展重點;二是在保證規模增長的同時,持續大幅壓縮萬能險保費規模。”

“健康類保險產品既可以滿足客户發生重大疾病產生的費用損失保障需求,又可以滿足客户醫療費用支出補充保障。未來,公司銀保渠道始終將健康險作為客户保險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險保障。”上述銀行系險企負責人表示。

發展保障型保險是龍頭險企的共識。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公司聚力“銷售轉型”“保障型發展”,並主動壓縮躉交業務,大力發展持續性好的長期期交業務,積極推進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

其實,無論是監管倡導,還是行業主動轉型,壓縮萬能險的本質原因都來自於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險企對萬能險負債端和投資端經營風險的擔憂。

從“買買買”到舉牌絕跡

龍頭保險公司始終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一批中小險企想要快速搶佔市場份額就得另闢蹊徑,而萬能險則成為一種有效的工具。

保險公司通過萬能險迅速擴大市場份額的路徑是,通過結算利率極富吸引力的萬能險迅速擴大保費規模,然後尋找久期、收益率相匹配的資產進行投資(部分險企也會先尋找資產再銷售保險),當保費規模足夠大,投資收益覆蓋成本,險企就會有超額盈利。

中債資信保險行業研究團隊認為,萬能險的主要用途是快速擴大保險投資規模,使投資端具有規模效應以擴大盈利,使收益最大化。部分保險公司本身掌握着具有較高收益的項目。這樣,險企就可以通過承保端的快速擴充保費規模來實現籌集資金的目的。

2016年前後,為吸引投保人,萬能險結算利率達到8%甚至更高。這對投資端形成很大壓力。險企若要覆蓋承保端的高成本(結算費用+綜合成本+渠道費用),投資端的收益率必須要更高。這既要求險企有極強投資能力,也要求市場有充足的、可以匹配萬能險保費久期、收益率的資產。若非如此,險企會出現虧損,甚至流動性風險。

迫於負債端的壓力,彼時,險企開始在資本市場大手筆“買買買”,頻頻舉牌銀行、地產公司等上市公司,“寶萬之爭”是其中典型案例。

除投資端之外,大量銷售萬能險也會給險企的承保端帶來壓力。萬能險需要計提較多準備金,對股東資本消耗大。若股東能持續注資,則能保持償付能力穩定;若資本金無法及時補足,繼續擴大萬能險規模,險企會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近兩年,仍有險企因此前銷售萬能險規模較大,不得不將償付能力持續維持於略高於警戒線的水平,業務開展受到很大的掣肘。一家小型險企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於此前萬能險的業務佔比較高,加上股東增資意願不強,公司業務發展要保持一定的節奏才行,不敢過快,不然會出現償付能力不足。

時移境遷,隨着保費規模收縮,萬能險舉牌的現象也絕跡了。今年上半年沒有一起險資舉牌事件。2020年雖有險資舉牌事件,但資金來源均為險企自有資金、傳統險賬户資金等,舉牌主體也由此前大幅銷售萬能險的公司變為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等大型險企。記者查閲此前萬能險結算利率較高的部分險企披露的數據發現,此前動輒7%、8%收益率的萬能險已難覓蹤影。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聚齊天時、地利、人和的萬能險曾讓一批險企成為市場豔羨的“黑馬”,也造就了壽險公司快速壯大的神話,更讓一批寂寂無名的險企掌舵者聲名鵲起。然而,隨着保險業持續迴歸保險本源,這些險企與“大佬”俱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再次歸於沉寂。(證券日報)

【編輯:陳海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