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升級後,金融科技發展如何跟上新形勢?
中新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王恩博)隨着去年以來官方多次強調“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不斷升級。新形勢下,金融科技發展將走向何方,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新金融聯盟理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2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啓動儀式”上表示,要充分認識到,當前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受到整個金融系統改革深化的影響,面臨着新階段、新形勢。
他指出,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加強監管,對規章制度先行的理解比過去更深刻,社會對金融科技規範發展的期待更高,從業人員對金融科技發展方向、商業模式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們要提高站位,對金融科技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否則創新難以接受新形勢的檢驗。”
金融科技發展怎樣適應新形勢,體現新要求?楊凱生以四字作答——守正創新。他認為,“守正”是堅持對規則、對傳統的尊重與接受,“創新”是突破與改變。二者並列,似乎有點矛盾,但辯證地看,可以有機融合。
新金融聯盟學術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對金融科技創新方向提出建議。她認為,要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來支持小微企業。在中國經濟轉型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支持小微企業、支持三農的重點方向不會改變。當借貸規模達到一定程度,金融科技應在控制風險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與此同時,要運用金融科技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以支持我國科技創新。此外,要更有效地助力消費者權益保護。張承惠説,過去金融科技更注重數據,即利用海量數據來做模型,但未來獲取消費者數據會受到一些約束,這是監管部門的要求,也是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需要在這個前提下做好創新。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豔表示,研究發現,從數字化轉型成效來看,國有行高於股份行和城商行,全國性銀行優於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程度高的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佔比增加、不良率不會明顯升高;而數字化轉型程度較低的銀行存在不良率增加現象。
“數字金融發展高度不平衡,可能推高銀行業集中度,形成馬太效應,讓強者更強。”在此背景下,沈豔認為,銀行除組織轉型、業務模式創新、思維創新外,更需要認知創新。
金融科技發展在新形勢下機遇和挑戰並存,如何將一些有益、有效的創新形式、做法以更機制化的方式確定下來並推而廣之,重要性凸顯。
當天,由新金融聯盟和金融城舉辦,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第六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正式啓動。該評選此前已舉辦五屆,共評出49個案例。本屆評委會由來自證監會、財政部、北京金融監督管理局等監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學術機構的專家組成。
據介紹,此前評出的49個案例中,聚焦在大零售條線(財富管理和消費金融)的有18個,反映出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普遍“零售先行”;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也已來臨,近三屆獲獎案例中有8個屬於供應鏈金融領域;此外,風控和安全方面獲獎案例共13個,亦是金融科技應用重點領域。
張承惠對參選案例提出期待説,金融科技創新是技術和模式創新,更是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基因改造”,是用金融科技來做組織和流程的再造,而非簡單的複製和模仿。所以,管理創新、系統創新、組織再造方面特別成功的經驗可以作為案例來評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