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温鐵軍:以非暴力革命立國的印度,經濟資源仍由跨國公司繼續掌控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近段時間,中印邊境問題吸引着各方媒體的視線,印度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系統,一直做着“大國夢”,甚至在邊境問題上強勢作態,反覆“碰瓷”鄰國尋求國際目光,卻又經常鬧出貽笑大方的軍隊建設,國際外交事務的笑話。

    印度的“大國之路”備受波折,追根溯源,跟這個國家的獨立過程是脱不開關係,儘管印度實現了政治上的獨立,但是温鐵軍提出:以非暴力革命立國的印度,作為立國之本的經濟,其命脈卻由跨國公司繼續掌握着。

    經濟的於國之重

    對於一個國家來説,經濟作為從事國民生產的最終產物和支撐國家運行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歷朝歷代無論是精圖礪治亦或是厲兵秣馬甚至窮兵黷武都是建立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上的,以當下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利堅為例,二戰之後美國的霸主地位決定了其美元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的統治地位。

    而美國又緊接着利用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的統治地位在戰後經濟復甦中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繼而開展“全球戰略”。

    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當下世界,經濟實力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第一標準,以俄羅斯為例,儘管俄羅斯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其經濟卻無力負擔整個國家龐大的工業開支,以至於在蘇聯解體之後,再無法與美利堅旗鼓相當的角力。

    而美國維持龐大軍備力量的高額國防開支(19年美國國防預算高達7320億美元,佔世界總比的38?正是建立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上。相比之下,對於大國地位日思夜想的印度受制於自己的經濟實力,在軍費開支上僅為711億美元(美國19年GDP總額21.43萬億,印度2.85萬億)。

    更要命的是,作為國之命脈的經濟,還掌握在跨國公司的手裏,印度表面經濟發展迅速,卻存在過分依附跨國經濟的嚴重弊端,其根源便是以談判和平立國而非革命戰爭建國所留下的病源。

    正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印度在經濟上的掣肘使得其“大國夢”難以作為。

    印度跨國公司的前世今生

    1608年,一羣攜帶着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許可狀的英國人到達了印度蘇拉特,在那裏建立了第一個貿易據點,兩年後,第一座英屬工廠在印度建立。

    在此後的時間裏,這家名為“東印度”的跨國公司不斷擴展,甚至擁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開始干預印度的國家事務,截止到1720年,東印度公司為英國本土提供了15?進口貿易總額,且所有的進口幾乎都來自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在海外的快速發展讓英國本土嚐到了殖民掠奪獲取低價原材料的甜頭,開始牟取暴利的鴉片銷售並施以壟斷,瞬間在整個亞洲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東印度和英國在這種幾乎掠奪的交易中賺得盆滿缽滿。

    東印度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實為英國以印度為中心向整個東亞地區掠奪工業資源和原材料的腹地,剝削印度廉價勞動的同時,不斷鼓動戰爭和衝突,借亂牟利。

    到公司發展後期,東印度公司甚至直接將公司的管理事務全權交給了英國,使得印度淪為了英國的直轄殖民地,1874年1月1日,完成殖民任務的東印度公司宣佈解散。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獲取的工業原材料和利潤引起了西方列強的眼紅,其龐大的勞動市場和落後的製造業成為了西方工業國家眼中最適合的加工工廠和工業品傾銷地。但是礙於英國的霸主地位,無法進入印度市場。

    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大戰背景下的西方引發了生產大過剩的危機,西方工業國家開始進入了戰後產業的對外轉移的階段,大量的西方資本家帶着階級矛盾進入了印度,這些跨國公司在印度得益於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廉價,快速佔領印度市場。

    存續至今,直接影響着整個印度的經濟發展。跨國資本公司儘管在客觀上一定程度的推動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給印度帶來了現代化的工業設備和生產技術,但是卻給印度帶來了一個嚴重的根本問題。

    非暴力立國帶來的根本問題

    所謂的非暴力,即印度民族運動領導人甘地所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態度,自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制造屠殺印度羣眾的阿姆利則慘案起,在1947年印度完全獨立。

    近三十年的民族運動中,甘地倡導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以及採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税等非暴力手段進行鬥爭,儘管最後為印度贏得了獨立,但是其重要原因是二戰之後英國無力維持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阿姆利則慘案

    而這樣的非暴力肅清殖民主義,給印度留下了一個根本問題:主權外部性風險。

    即由於接受的產業轉移和其本國的資本主義及勞動者之間的社會矛盾增加,執政者無論信奉何種的意識形態,在面對印度自身資本主義極度稀缺的國情下,都只能選擇“親外資”的政策,並且順應投資國在涉及主權的制度變遷要求。

    其實通過觀察所有武裝革命脱離殖民統治的獨立國家來看,所有堅持主權獨立的國家,都會頂住社會矛盾的壓力和資本主義內需的困難去實行“去依附”的政策,而印度,正賽缺少了這個過程。

    最終的結果使得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層面,類似的還有一些拉美國家,都是沒經歷過革命,無法重塑自身的思想、文化、經濟、政治。

    儘管印度從法律上來説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也僅限於法律上,整個種姓制度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依然存在,説白了,只要一個人還要依附於自己的家庭,依附於自己的階層,種姓制度就會一直在事實上存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出現正真的資本階級革命,所謂不破不立,只有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將經濟直接拉到資產階級經濟體制,到那個時候個人才能不再依附於自己的階層和家庭,只依賴於資產和勞動,做到真正的瓦解種姓制度。

    結語

    暴力革命和和平演變只是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富強民主的新國家,而印度在獨立後受制於自己的國情沒有掌握足夠的權利,選擇了接受外資和親外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又缺少有改革的能力,導致印度獨立後很多制度都沒有改變。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資本家為什麼會把快到嘴的肥肉讓給你吃呢?

    對比革命戰爭,雖然經歷了流血衝突,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你得到的是一個真正獨立民主的主權,擁有完整的經濟正外部性,儘管印度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國家。

    但是恰恰因為這樣,導致了自己在經濟層面的負外部性,整個國家的經濟資源由外部控制,無論是後續的改革還是基建都會因為經濟資源的收益不能由自己掌控而導致當初的政治承諾成為空談,這也是印度在參與國際事務是洋相百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真正主權完整的獨立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軍事,法制的全面獨立,社會的話語權掌握在羣眾手中而不是受到資本左右,這才是立國之本。

    經濟實力作為當今世界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籌碼,更是顯得舉足輕重,而如何達成“去依附”實現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變革,是印度還需要摸索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