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23政府工作報告|貨幣政策如何穩,金融風險如何防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首先對過去一年和五年的政府工作作出回顧,制定了新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並對下一階段政府工作提出建議。
從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來看,民生就業、消費、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等話題依舊是重點內容。“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一新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下,報告提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
結構性貨幣政策地位突出
回望過去五年間貨幣政策實施情況,李克強提到,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靈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用好降準、再貸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在過去五年間,製造業貸款餘額從16.3萬億元增加到27.4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從8.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年均增長24%,貸款平均利率較五年前下降1.5個百分點。
對於後續的貨幣政策走勢,政府工作報告重申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M2)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中國認定的貨幣主要包括五個實施範疇,分別是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自2010年來,中國央行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監管方多次在公開發言中提到“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過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常客”。
此外,在關於M2與社融增速的表述上,政府工作報告自2017年開始不再為M2、社融增速設置量化目標。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提到“引導M2和社融增速明顯高於去年”,2021年、2022年則為“M2和社融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央行此前也曾解釋道,M2和社融的錨定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繼續設定數字目標可能導致貨幣信貸與經濟運行偏離,形成過度寬鬆的局面,也不利於穩定宏觀槓桿率。
“報告對於貨幣政策的着墨不多,基本上延續了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指出。
結合3月3日“權威部門話開局”發佈會上央行的表述,温彬分析認為,在總量政策方面,降準已經變成常態化的流動性調控方式,後續仍可能繼續使用,一是可以提供長期流動性,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在價格政策方面,今年中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經濟循環將更為順暢,“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的要求下,進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在結構性工具方面,預計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仍有發力空間,以體現“精準”這一要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解釋道,2023年貨幣政策仍將繼續保持穩健傾向,以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精準有力同樣意味着2023年貨幣政策將更注重服務實體經濟,即再貸款、政策性金融工具、專項借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地位將更為突出。
重點防範三類金融風險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永恆的主題。針對過去工作成果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全化解了本世紀初形成的14486億元金融改革歷史成本,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精準處置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風險,平穩化解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大型金融機構健康發展,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下一階段,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定調。具體來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三類金融風險,分別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任濤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這表明化解金融風險實際上是和金融體制改制結合在一起的,同時也指出當前金融領域的風險問題仍比較突出(如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向金融領域的蔓延等),尤其是要聚焦那些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化解。
“基於此,預計地方性銀行的兼併重組進程將在2023年延續,且通過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的做法亦將延續。”任濤表示。
任濤還提到,對於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監管來説,2023年金融監管部門在組織架構上的重構、職責權限上的重新劃分、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以及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派駐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責分工等將是重點。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是貫穿中國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預計未來仍將繼續多層次、多領域持續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在完善金融監管方面,仍需以‘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統籌協調為核心,持續強化監管,整頓規範金融秩序,打擊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高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專項債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這一目標高於2022年3.65萬億元目標,另根據財政部此前披露的數據,2022年全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7566億元。
對於今年提出的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目標,温彬認為,這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導向下的“量力而行”。專項債雖然不計入赤字,但會受到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餘額/地方綜合財力)的約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債務率已高於100%,已經達到警戒線水平。同時,2022年專項債餘額規模已經突破20萬億元,遠高於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可持續性也需關注。
圍繞房地產市場,報告直言“房地產市場風險隱患較多”。任濤預計,今年地產行業風險的化解將邁入實質性進程,主要思路就是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地產行業併購重組、幫助優質頭部地產企業化解風險。“防止無序擴張”這一新提法可能意味着地產企業的跨區域經營以及過度融資等方面會受到限制。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也同樣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支持平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對於2023年經濟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而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提到,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外部打壓遏制不斷上升。
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多項建議,引導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新發放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對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發展,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環境,用真招實策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
平台經濟也再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工作建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平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其帶動就業創業、拓展消費市場、創新生產模式等作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經濟發展。
事實上,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形態之一,平台經濟近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平台經濟成為地方“兩會”的熱議話題。2022年以來,國家多次部署支持和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釋放平台企業監管的積極政策信號,包括提出出台支持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方案案例等。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指出,期待促進經濟恢復增長會有更多細化政策,尤其是恢復信心、改善預期、改善營商環境等,包括如何讓平台經濟“大顯身手”、開更多“綠燈”,如何提振民企信心等。
面對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要求,温彬指出,平台經濟等領域等獲得政策支持之後,將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當前穩經濟大局之下,平台經濟需要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平台經濟在促進創新、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今年決策層已多次表態希望確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監管規則,維持平台經濟中長期健康運行。在平台經濟完成專項整改,特別是通過綠燈案例明確可投資領域之後,金融機構需儘快跟上,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温彬如是説道。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