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曾毓羣金句的背後是自嗨還是焦慮?
“寧德時代的換電技術以後甚至可以讓用户只買車身,憑藉共享換電、電池租賃就能節省下不少成本。”
近日,寧德時代CEO曾毓敏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做出了上述表態。此話一出瞬間變成金句,寧德時代也再一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話語權的重要性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的這幾年,寧德時代已經成長為行業裏的頭部玩家。日前寧德時代發佈半年公報,公報顯示寧德時代上半年營收為1129.71億元,同比增長156.32%;歸母淨利潤達81.68億元,同比增長82.17%。
在這裏,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上汽集團的年報,上汽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達3050.18億元,同比下降14.47%;歸母淨利潤69.1億元,同比下降48.1%。兩者的營收差距雖然非常大,但是淨利潤超過上汽集團12億多,供應商的利潤遠超主機廠,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電動化大背景下的新格局。
曾毓羣曾這樣介紹過,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超過了400GWh,覆蓋了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已經佔到全球市場34%的份額,全球每三輛電動車中就有一輛配套寧德時代的電池。
市值方面,寧德時代的表現也遠遠好於上汽集團,截至8月31日收盤,寧德時代股價483元,總市值1.18萬億元;而上汽集團股價僅15.47 元,總市值1807億元,寧德時代的市值是上汽集團的6.53倍。
寧德時代能有如此的亮眼表現,其背後的深刻邏輯就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變局正在發生變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260萬輛,同比增長115%。寧德時代水漲船高也站在了風口上。
必須要承認,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確實有話語權。
誰想被卡脖子?
可主機廠並不願意受制於人。
根據公開資料,電池是純電動汽車中成本佔比最高的部件,其成本佔比接近40%,所以控制電池成本對於車企具有重大意義。隨着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產能限制,越來越多的主機廠意識到,要想不被供應商卡脖子,自身也必須要參與電池生產。
廣汽董事長曾慶洪在2022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説自己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就已經説明了問題,掌握電池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8月25日廣汽集團公告了兩項重要議案,一是設立自主電池公司,開展自主電池產業化建設,同時還參股公司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建設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兩手都在抓;特斯拉自研4680電芯,今年的2月份特斯拉生產了100萬塊4680電池,而且搭載在Model Y車型上,國內外的很多相關汽車都對這款電池有很大的興趣,包括寧德時代;大眾汽車在歐洲規劃了6座電池工廠,截止今年3月份,已經建立了第三座工廠,在國內,大眾汽車成為國軒高科的第一大股東,還聯手在德國推動電池生產;蔚來自研三元鐵鋰標準續航電池包(75kWh) ;還有欣旺達,一共獲得了包括蔚來、小鵬、理想、上汽、東風、廣汽在內的19家企業的投資;比亞迪在自研電池方面更進一步,自家生產的電池不僅在自家產品上使用,還給別的主機廠供貨。
更有甚者,有的主機廠想要跨過產業鏈控制最上游的原材料,這樣“瘋狂”的舉動的背後都體現了車企脖子被卡得厲害的事實。
沒有永遠的王者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迅速發展,動力電池的競爭也在進一步升級。
2022年6月25日曾毓羣在重慶車展上表示,動力電池化學體系的創新、結構的創新、製造的創新,再加商業模式的創新,整合在一起,才能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現在不僅是寧德時代在發力,主機廠們也在發力。上面我們説過了特斯拉、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在紛紛佈局電池生產,現在還包括豐田、大眾、寶馬、松下、LG化學等車企巨頭和電池巨頭在佈局固態電池。固態電池,被業界認為動力電池發展的下一代產品,它和現在的液態電池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大的能量密度、更長的續航時間。現在主流的液態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上限被公認為300Wh/kg,而300Wh/kg是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的下限,理論能量密度更高達700Wh/kg,幾乎是鋰電池上限的一倍。
豐田是被認為最接近固態電池量產的車企,公開資料顯示,豐田量產固態電池最早在2025年,寧德時代表示自己的固態電池到2030年才會推向市場。蔚來宣佈在2022年年底裝備150kWh的固態電池(嚴格來説這算是一個半固態電池,不過這也説明蔚來一向都很激進,這次也不例外)。
在某種程度上,寧德時代在下一代電池的研發上已經落後於主機廠了。
寧德時代雖然現在是電池生產的老大,老大的壓力確實也很大。
今年7月,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已被比亞迪反超。從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佔有率來看,7月,比亞迪弗迪電池裝車量升至第一,為6.01GWh,佔比41.9%;寧德時代位居第二名,當月裝車量為5.36GWh,佔比37.37%。
當然,一個月的數據不能説明什麼問題,但主機廠發力之後的威力真的不小。
百姓評車
不可否認,在目前的市場階段,寧德時代確實佔有絕對市場優勢。但我們也一定要看到,雖然大部分主機廠沒有能力造電池,像特斯拉、比亞迪、大眾、豐田這樣的車企,不管是因為前者的銷量規模,還是後者的不甘落後,他們都會把自研電池進行到底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表面原因有電池成本方面的考量,但更多的是掌握核心科技的考量,就像燃油車時代,大廠們對變速箱和發動機的掌控一樣。
曾毓羣説自家的動力電池一流,主機廠只要生產車身就OK了。在商言商,董事長給自己的企業站台説兩句“金句”,這無可厚非。但企業的發展最終看的還是產品,沒有支撐的金句終歸會成為市場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