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重視就業錯配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保就業的重要性。穩經濟就是保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承載着數億人的就業創業,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就業。會議要求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4.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出失業率呈上升趨勢以及年輕人羣失業率較高的現狀。

當前就業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兩年來,疫情持續衝擊服務業,而服務業是提供就業最多的部門,製造業受益於出口旺盛,部分地區和企業還存在用工短缺現象。固定資產投資下滑、市場治理以及高速增長的房地產業受挫等都對部分行業的就業形成了一定壓力。因此,保就業要首先穩經濟,通過增加財政投資以及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等,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

但是,中國就業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就業選擇與就業需求的錯配,雖然穩經濟政策可以創造更多崗位,但是如果勞動力的選擇發生變化後與經濟結構和空間分佈不匹配,就會造成就業不飽和以及勞動力短缺並存的現象,掣肘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

與經歷過物質短缺的一代不同,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年輕一代中,許多人對就業環境和收入要求更高,而不是像父母一代那樣更願意接受吃苦和奮鬥。這種高水平的要求與中國當前還在向高質量轉型的經濟結構存在一定的錯配,中國目前還無法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因此,大量年輕人選擇“慢就業”,也就是緩就業,暫時在父母的養育下等待機會,而許多父母現在也都有能力為成年獨生子女持續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支持。但是,由這種就業心態所產生的“準失業”狀態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可能會讓這部分年輕人錯失在工作中掌握勞動技能的機會,由此引發“疤痕效應”,未來也可能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以及年齡限制等問題很難找到正式工作,只能從事非正式職業或者創業。

為了追求更穩定更體面的工作,最近幾年,大學生報考公務員、教師資格證的規模越來越大,這體現了大學生擇業的訴求較高,對工作環境和收入的預期值較大。一方面,説明市場提供的有競爭力的職業崗位越來越少,且具有不穩定性;另一方面,雖然製造業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但大部分大學生拒絕接受,這説明中國勞動力培養與經濟結構的錯配加劇。

根據人社部近日發佈的2021年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58個屬於“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並且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因此,中國應考慮減少普通大學的培養規模,大幅提高職業教育的比重,避免部分大學生擇業時構成的就業市場錯配問題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此前,製造業工人主要來自農村,但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比重大幅降低,製造業工人需要從城市挖掘。

一個更需關注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返鄉就業,疫情加劇了這一個趨勢。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用工缺口從去年第四季度的92.9萬人增加到今年第二季度153.8萬人,主要是以農民工為主的中低端職業崗位。這與農民工返鄉有很大關係。農民工返鄉與縣域經濟發展有關,但返鄉羣體大多隻能從事非正式職業或者個人創業,吸引人們返鄉的因素也與農民工父母養老需求以及青壯年婚育有關。跨省就業容易造成老人和小孩留守的狀況,長遠來看,大部分農民工也很難實現“舉家遷移城鎮化”,所以,選擇回鄉是大勢所趨,這也會加劇製造業以及中大型城市服務業勞動力的短缺。考慮到返鄉後非正式就業的問題,這些返鄉勞動力可能會缺乏技能增長的空間,收入也可能會隨之下降。

可以看出,當前就業壓力可以通過穩經濟加以解決,但勞動力結構上與空間上的錯配若不加快調整,則可能會持續影響中國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這與中國的教育結構有關,利益驅動下的一些大學擴招以及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人才錯配。而一些大中城市房價過高導致的高生活成本,以及相關崗位的低收入水平,使得許多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如果疊加考慮老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就業錯配會對中國長遠發展構成挑戰,需要通過改革調整及緩和其中的矛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2 字。

轉載請註明: 社論丨重視就業錯配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