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的神話人物,阿里巴巴馬雲的貴人,軟銀孫正義這次認栽了。
2月27日,孫正義旗下軟銀集團,與其投資的WeWork公司及其聯合創始人、前CEO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達成了一項法律和解協議,向諾伊曼將支付4.8億美元(人民幣約31億元)遣散費,從此離開其創始的WeWork公司。
至此,軟銀已經先後在WeWork公司投資了215億美元,其中僅諾依曼個人就獲得了10億美元的獎金。
一、投資之神孫正義孫正義出生於1957年,16歲時就越級進入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8歲那年,孫正義通過在大學校園裏販賣日本引進的一種電子遊戲獲利100萬美元,19歲通過轉賣袖珍發聲翻譯器的專利給日本夏普公司獲利第二個100萬美元,展現出超凡的商業洞察力。
1980年,孫正義將在大學期間創辦的Unison World公司,以200萬美元出售給合夥人,畢業回到日本。
1981年,24歲的孫正義創立了軟件銀行(SoftBank),做電腦軟件的批發生意,但業績不佳。
1982年,孫正義開始出版電腦行業雜誌,一直到1985年,其出版業務始終處於虧損。
孫正義和軟銀公司的命運轉機來自於做美國企業的日本代理業務。
1991年軟銀先後拿下了Borland(C語言編譯器)和Novell(網絡設備)的日本代理權,並獲得了美國人的高度評價。
1992年軟銀拿到了CISCO(思科)的日本代理權。
通過以上動作,1994年,37歲的孫正義成為了10億美元的富豪,軟銀公司也實現上市。
孫正義在新經濟的佈局,始於1995年200萬美元投資美國的雅虎(Yahoo!),先後獲利超過百億美元。
1999年,軟銀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並在之後幫助阿里巴巴獲得了雅虎中國,獲利頗豐。
藉助於阿里巴巴強大的公關宣傳力量,孫正義和軟銀被中國網民廣泛知曉。
2020年4月7日,孫正義以166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56位。
二、共享經濟笑話:WeWork公認的全球共享經濟示範企業有三個:打車的UBER,旅遊的AIRBNB,以及租辦公室的WeWork。
2010年,亞當諾依曼在紐約創建了WeWork,一手以低價格租賃閒置寫字樓,一手再將其分隔裝修成中小型辦公室出租,賺取差價。
就是這麼個“互聯網租賃”的業務,在被冠以“共享經濟”的名稱以後,在美國資本界獲得了極大追捧,到2019年已經獲得120億美元的投資,估值470億美元。
不過這裏要強調一下,這120億美元投資,基本都是孫正義的軟銀投資的。
“只有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誰在裸泳”。搞笑的是,WeWork是自己主動走出了海水。
2019年初,WeWork決定以“We Company”的新名詞啓動上市,以獲得更多的融資,於是災難開始了。
2019年8月14日,We Company(WeWork)發佈了招股説明書,披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糟糕財務狀況,和匪夷所思的管理決策,資本市場譁然,五個星期以後WeWork無限期推遲了上市計劃,其公司估值也一路狂跌到僅100-120億美元,縮水三分之二。
而軟銀此時在WeWork的投資成本已經高達240億美元。
為了救助WeWork存活,軟銀還不得不繼續追加95億美元投資,來維持公司運轉。
WeWork從創業神話,變成了硅谷笑話。
三、孫正義的反思孫正義坦言,投資一直很困難,
“這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藝術。你見到一個看似出色的企業家,覺得他令人鼓舞,但是他不一定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回顧軟銀的發展史,就會看到其更多的是搭乘了日本的互聯網經濟東風,而並非有什麼創世之舉。
即便從投資角度,孫正義的投資也是順應了行業形勢,而並非有特別的高明之處。
比如在2011年,軟銀向在線視頻業投出全球最大的業內融資資金2.5億美元,投資標的竟然是中國的PPTV。這種投資選擇能力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不管是投資早年的UT斯達康,還是阿里巴巴,以及後來的WeWork,從對外披露信息看,都是因為孫正義喜歡創始人的個人魅力,而迅速做出的決策。
有錢人,就是可以這麼任性。
但孫正義不得不為自己的瘋狂買單。
“這場災難迫使軟銀集團向WeWork追加註資95億美元,使其只持有80%的股份,卻沒有多數投票權。而諾伊曼帶走了超過10億美元的獎金。我從WeWork的經歷中吸取了幾條教訓,比如不讓創始人控制公司董事會和投票權。”
這個反思是否正確,還是需要繼續存疑。
畢竟不管是阿里、騰訊、拼多多、美團、滴滴、京東.....,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創始人控制公司董事會和投票權。
尾聲:2020年6月25日,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軟銀集團年度股東大會上宣佈,自己將從即日起退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
過去這一年,孫正義都在全力以赴收拾WeWork這個爛攤子,以及和他曾經熱戀、又相愛相殺的創始人亞當諾依曼。
今天,他終於可以安心了。
----歡迎留言,感謝轉發----
作者:張棟偉(市場營銷專家、資深互聯網人士、“酷實習”大學生就業創業平台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