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為應對疫情衝擊首創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在經濟發展迴歸常態化之後不僅沒有取消,今年還進一步擴大了規模,實現常態化。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並擴大範圍,將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於去年,為市縣基層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時有力的財力支持。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恆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常態化直達機制能更有效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現以往轉移支付中路徑過長、程序複雜、資金在轉移過程中沉澱等問題,以往,主要是中央給省級政府,省級政府轉移給地級市和省直管縣,地級市轉移給非省直管縣。
顯然,與此前一貫執行的資金層層下達模式相比,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的高效率能夠更直接、快速地作用於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
今年財政直達資金增至2.8萬億元 將常態化及擴大範圍
財政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顯示,僅用20天時間,就將95%的中央直達資金下達市縣基層,省級財政細化下達時間平均只有1周。
截至3月份,財政直達資金預算下達已經完成,其中1.56萬億元資金已經投入使用。 從支出級次看,1.56萬億元支出中,市縣基層支出總計1.5萬億元,佔比96.1%,省級支出為0.061萬億元,佔比3.9%,的確直達基層。
據悉,2020年的2萬億元的財政直達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疫情常態化防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穩定經濟增長等。
在支持保民生方面,初步匡算,用於民生的資金超過9600億元;在支持保市場主體方面,一方面3000億元用於支持減税降費政策落實,另一方面通過安排貸款貼息、援企穩崗、補貼補助等資金,激發市場活力。
2021年,財政直達資金增至2.8萬億元,且將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並擴大範圍,據媒體報道,今年的財政直達資金使用範圍涵蓋了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28項中央對地方轉移的支付資金。
直達機制能把握地區財政均衡但資金量並非越多越好
除了提高財政資金的針對性及效率外,羅志恆認為,直達機制還有利於中央從總體上把握區域均衡,省級政府對地市轉移支付可能會導致部分話語權較大的地市獲得更多的轉移支付,而真正需要轉移支付的區縣往往經濟、財力較弱以及話語權相對較弱,從區域均衡的角度來説,直達機制能相對照顧到不同區域、財力不均和收支矛盾尖鋭程度的情況。
不過,財政直達資金也並非越多越好,羅志恆表示,後續財政直達資金可能會適度進一步擴大,但是也要考慮調動省級政府的積極性以及省級政府統籌全省(市、自治區)的均衡問題,分權要有度,直達機制也要有度,並非越多越好,要在執行過程中逐步完善。
“直達機制的規模如果擴大到省級政府缺乏調節空間,也不利於發揮省級政府的積極性,規模的大小最終要放到中央與地方、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這個大問題下來考慮,這是治本之道。”羅志恆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