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各電商平台和品牌商家,雖然會獲得旺季紅利,但是大勢難以樂觀。
文:本刊記者 莊文靜 責任編輯:李靖
近五年,“消費升級”成為了一個新的亮點。
然而,2020年的疫情似乎讓這一升級腳步加上了休止符。在疫情之下,許多產業、行業都遭受了巨大打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表示:雖然今年後兩個季度消費會有所增長,但消費增速不會超過GDP的增速,下半年不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
這其實意味着,今年“雙11”各電商平台和品牌商家,雖然會獲得旺季紅利,但是大勢難以樂觀。
不過,在理性消費成為今年消費者主題時,品牌消費卻呈現出兩極分化之勢。一方面,消費者正在捂緊錢包,“一元真香節”之類的電商促銷都成了勢頭,而另一方面不少高端和奢侈品品牌卻在上調了價格,並公開表示在中國市場實現了營收上漲。
那麼,消費者行為正在發生怎樣的轉變?無論是面對眼下的“雙11”,還是後疫情時代的新消費機遇,企業能從中國消費行為改變中發現哪些新紅利?
1
95後對大品牌的忠誠度,為何遠不如70、80後?
首先,讓我們看一組數據。全球品牌和營銷諮詢公司鉑慧(Prophet)的調研顯示:2016年時,中國消費者最喜歡的50個品牌中有32個是國外品牌;而到了2018年,情況發生了大逆轉,國貨品牌上升到了30個,佔據主導地位。90後的人均國貨消費額已達到5307元,在各年齡段中位居第一。而在95後的購物車裏,華為、小米和南極人更是取代了耐克、雅詩蘭黛和蘋果等國際大牌。
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消費觀和金錢觀開始轉向警惕消費主義、傾向於存錢,甚至95後們也在熱衷於討論如何存錢、理財,而這一話題在知乎上有6200萬人進行互動討論。年輕人非但沒有之前想象得那麼“月光”,主流羣體反而注重存錢和理財,這一現象似乎出乎很多人預料。
可見,這個時代的消費者,呈現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消費行為萬花筒”。目前,奢侈品牌的核心用户無疑是70、80後居多,90後也有一部分開始進入了這個消費行列。那麼,90、95會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要人羣嗎?
天圖資本合夥人李康林對此發表了自己見解:70、80後接受的更多的是單一媒體傳達的信息,他們的信息和認知幾乎是同步的。同時,由於大品牌,尤其奢侈品品牌很早就佔據了單一的宣傳渠道,自然就與70、80後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連接。但是90、95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所接受的信息非常多元、獲取渠道也不同步。
比如:同樣兩個90後或95後,他們住在同一個宿舍裏,但他們會先後打開不同的渠道/網站去看不同的綜藝節目。他們所接受信息的內容、時間、渠道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們沒有在自己成為消費主力人羣時,建立起跟這些奢侈品(或某些品牌)的強連接。一個品牌不可能佔據各種各樣的渠道,這也就造成年輕一代沒有太多的品牌依賴性和忠誠度。
不過,雖然90、95後推動了新國貨的崛起,但是李康林表示:“我並不認為,90、95後會認為國有品牌就是一個加分項,同樣國外品牌也不會是加分項。他們不會認為父母輩認為的大牌,就是自己認為的大牌。他們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的品牌認知和依賴,會根據自己的感知去‘觸摸’自己喜歡的品牌。”李康林説。
2
無“對話”,不品牌
那麼,國有品牌為什麼會在年輕一代心中地位猛增?“對於90後來説,選擇一個國產品牌是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不少國產品牌的確很清楚年輕人要的是什麼,它們所面對的消費人羣需要的是什麼。因此,它們很快就能找到與這些年輕人對話的渠道和方式,這就讓年輕人與品牌之間建立了連接。”李康林解釋道。
因此,如果一個品牌想做得好,必須和它的客户進行對話,直接地觸達。因此,現在營銷上追求的D2C模式——品牌和消費者要直接對話的一種商業模式,就是今天所有品牌都要做的事情。品牌必須與消費者直接對話,而不是通過層層渠道、層層經銷商的觸達。
李康林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過去,當你看到了一個產品信息時,就會去附近的專櫃、購物中心去找這個產品,去了解這個產品的完整信息;但是今天,你可能無意間在一個公眾號、網站的投放,或是在哪個綜藝節目裏就看到了一條產品信息,然後就能直接完成購買。所以,現在的“品牌-產品-信息”是直接、同時到達消費者眼前的。產品在直接跟消費者溝通,不用通過任何渠道、第三方之手,並且可以得到及時的評價。
3
如何與新生代消費者對話?
對奢侈品的喜好,是一個消費羣體的驗金石。隨着90、95後審美、認知、收入等方面的提升,會不會成為購買奢侈品的主力人羣?
“新生代關注奢侈品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的行為。因為他們沒有一定要買的理由,他們對奢侈品牌沒有情感連接。而且,年輕一代的重要特點就是‘自信’,他會按自己的認知或偏好去選擇產品。”李康林的回答頗為出人意料。
那麼,對於品牌企業來説,如何去與新生代消費者進行對話,從而真正贏得他們?
“二三十年前,人更多的具有集體屬性,最小的社會單元就是家庭,消費行為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而今天的社會單位變成了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個性化的。”
比如:全家在同一個客廳裏坐着,很多時候在看不同的內容,然後下單的產品也是不同的。“需求已經完全被打散了,我只要自己需要的東西,不會幫別人做決定,也不希望別人幫我做決定。每個人都有微信支付,每個人都可以有決策權。”李康林表示。
看起來,對企業來説要抓住消費者更難了,不可能“一網打盡”。但解決方案是:“雖然客户是網狀化結構的,但是人的標籤化更明顯了。比如,我要找大年齡的消費者,有什麼共同點,就可以通過找他們所聚集的社區、喜歡的公眾號,進行精準投放,營銷效果就很精準。雖然這些人散佈在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會聚集在某一個社羣裏。”
4
疫情帶來的不可逆需求
談到2020年的消費行為背景,無論如何也迴避不了新冠疫情對於消費行為的影響。那麼,後疫情時代,人們的消費行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消費領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李康林看來,今年的疫情,帶給了消費者許多新的消費升級。“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做了一次衞生和健康‘培訓’,甚至説是一次營養學的培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變化,由此帶來的消費意識變革也是非常明顯,這絕對是不可逆的。”
首先,許多營養品及高蛋白食物,所謂健康油、健康糖、低脂類食品市場市場份額在提升。很多方便食品增長速度也非常快,出現了許多方便食品、半成品食品的新品類和新品牌。
其次,家居清潔類、消毒類用品市場也明顯擴容。人們已經在疫情期間,養成了許多新的生活習慣。甚至,許多學校都要求學生每天自帶消毒用品,相關消費需求提升明顯。
再次,不得不提的線上線下融合——衣食住行文教健,特別是辦公都開始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大融合。
5
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代”,如何獲勝?
那麼,今天的企業,只要做好產品就夠了嗎?“事實上,我們有一半的市場費用是浪費的,但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李康林説這絕非笑談。
過去,企業把產品送達就可以了,那時消費者的需求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產品。而今天,消費者的需求,事實上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的整體有可能是由產品構成的,也有可能是以產品為核心驅動的場景。
比如,消費者要看一個綜藝節目,還會去買一台電視機嗎?即使電視再便宜、屏幕再大、再清晰,這類節目的消費者還是會選擇手機或者是投影就好了。
“一個解決方案勝過產品,而解決方案本身就是個產品,每一家企業其實都是在為消費者去做解決方案的服務者。所以,打敗電視機廠商的肯定不是另外一個電視機,就像解決了倫敦街頭馬糞問題的,一定不是清潔工,而是汽車。”李康林總結道。
所以,顛覆式創新一定是給予消費者的解決方案。在提供解放方案的時代裏如何獲勝?“如果你是一位既能“低頭撿起地上六便士”、潛心研究消費者心理的務實派,又是具有理想主義情懷,願意輸出自己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領導者,那麼你就有了敲開成功大門的扣門磚。”李康林説。
來源:中外管理